[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4-0095-0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为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但是,市场本身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市场经济的强大改造力量,也有 可能将一切都吞没在急功近利的欲望之中。近年来,有识之士不断发出防止“文化沙漠 化”的呼吁和警告,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大问题。“文化沙漠化”的特征和标志,归根 结底是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和文化生产的低俗化。 一 “文化沙漠化”对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力造成实质性破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 括直接摧残文化生产力的资源,导致文化生产机制的僵化;单纯追求文化消费,或狭隘 、片面地理解文化消费,使其畸形发展;压抑甚至破坏健康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断绝 了文化生产发展的动力源泉,等等。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的情况,在今天也并未完全 消失,有些甚至还有卷土重来之势。比如,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各种封建迷信现象,又假 “思想解放”和“弘扬传统文化”之类的美名,重新粉墨登场了。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三 :一是巫婆、术士、算命先生、占星家们又从地下走上了前台,其队伍日渐庞大。以算 命为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算命业从《易经》之类古代文化典籍中找到了“根据 ”,并借此把自己打扮成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事业”。特别是由于电脑等 高科技手段的引入,算命走向了“科学”,经过“包装”的这一古老行业大有越来越红 火之势。二是游戏神鬼,造庙设堂。不少地方翻修甚至新造庙宇祠堂成风,借口广敬各 路神仙,真真假假,愚弄世人。诸如“八卦城”、“鬼都”、“苏三监狱”、“赛金花 故居”之类,其实并无多少历史根据,也无健康的文化意义,与合法的宗教活动更是毫 无关系,实际上仅仅为了赚钱。这种企图借鬼神阴魂之力以求“发展”的行为,有时竟 然出自某些职能部门之手,且不说其思想格调何等低下,仅就其客观效果而言,也难逃 为封建迷信张目之嫌。三是邪教猖獗,造神立宗。这是前几年泛滥起来的一种新“潮流 ”:最初是有某些据说具有超凡“神功”的“大师”、“神人”出现,声称可以运意念 之奇功,通天地造化,解万象之谜,干预生死,指点迷津,等等,然后通过种种媒体炒 作,将其奉为偶像,享受众人膜拜,进而组织起自己的势力,控制一批信徒,成为一方 教主。大大小小的教主们有的公开,有的隐蔽,无非是借装神弄鬼来愚弄百姓,敛财聚 物,骗色害人。其中更为恶劣者,甚至聚众滋事,大搞政治阴谋,破坏社会安定,成为 一股别有图谋的政治势力。邪教的猖獗,是在封建迷信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恶性毒物,与 人类文明的现代化方向大相径庭。 如果说上述封建迷信活动是以非理性的神秘主义为手段,公开否定或反对科学的理性 和客观原则的话,那么,另一种反科学的行径则是假科学之名、冒科学之名而实行伪科 学。伪科学不同于科学探索中的假说和失误,其真正目的不是探索和发展科学,而是利 用科学的名义,打着“科学”的旗号从事欺诈活动,以谋取私利。历时十年之久的哈尔 滨市王洪成所谓“水变油”闹剧,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这一类伪科学、伪发明的事件 主要出现在物质、经济、技术等领域里,充分利用人们急于“发展经济”和“致富”却 又缺少足够知识和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而进行欺诈,谋取财物。只要社会上还有这样的 土壤,它们就还有表演的机会。由于这一类伪发明做的往往是“硬件”上的工夫,因而 既容易“奏效”,也容易鉴别。它们最终都很难持久,必将纷纷“落马”。 最为隐蔽而不易被觉察的伪科学骗局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中, 科学上的是非如假说与伪说、旧说与新说等,往往并不直接可证,似乎缺少足够的“硬 件”标准和规范来检验。因此,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以沽名钓誉为目的的伪 科学闹剧频频发生。有些人拼命“著书”,并不求“立说”,而完全依靠翻炒冷饭、抄 袭剽窃来拼凑“成果”,其目的仅在于赚取稿费或版税以谋利求财。这种等而下之的行 为,自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不必多说。另有一些人,则是追求“著书立说”,无视科 学规范地自立门户,标榜“创新”却毫无科学态度,无意于求真求实,只热衷于精心“ 炒作”以沽名钓誉、谋取晋身之阶。如深圳某年轻干部,靠模仿、抄袭和拼凑手段,编 了一本并无根据、似是而非的业余之作,就声称创立了一门新的、无所不包的科学—— “现代点石成金术”,然后网罗名人权贵作序题跋,利用手中权力拉取赞助,召开所谓 “研讨会”制造声势,通过媒体极力自我宣扬。在以权术当学术的炒作之中,他惟一回 避的就是对其“学说”的论证和检验,不仅害怕同行专家鉴定,而且实际上连他自己也 不懂所说的究竟是什么。但他却能一度得逞,不仅弄到了某个“图书奖”,还一时间成 为省内的“社科优秀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官升几级……与其相类似的事件 不止一端,近年来,甚至在一些中央级的报刊上,也不时见到大块新闻(说不清是广告 还是报道),极力渲染某地某人“首创”甚至“划时代”的“科学成果”,然而,关于 其科学鉴定程序如何,却从无交代,其应用推广效果如何,也从无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