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酝酿探索的起步阶段,在这七、八年中,我国文化产业界逐步转变了观念,初步探索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道路。从历史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讨的起步与欧洲、日本、韩国相比并不晚,但在观念上却徘徊多年,造成实践中长期犹豫不决的局面。欧洲、日本和韩国90年代中期先后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其后,韩国也提出,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是最适合韩国的产业。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将文化产业培育成21世纪在韩国经济中起先导作用的国家基干产业。方针政策确定之后,日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振兴本国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讨论是较早的,但条块分割的计划式文化体制严重束缚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总体上呈现为徘徊不前的局面。 2002年党的16大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号角,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开始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从某种程度讲,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至今仍不是十分雄厚,市场程度不高。但是,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为我们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创造了条件,也逼迫我国文化产业不得不进入国际大循环。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现实态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内在的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如IT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文化产业需要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而文化创新则和技术创新一起,构成了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媒介改变了世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媒介技术革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文化发展如果不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淘汰出局。因此,建设与未来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协调的新的文化形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同样,当代第二阶段的新技术革命也日益迫切地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正是缺乏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知识经济才落入低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生态格局已经产生了以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文化小生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媒介改变了世界。从历史上看,工业革命的初期,正是造纸的印刷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它的低成本、低价位、大批量才引发了传播媒介的根本性革命,使印刷文明一举代替口传文明,居于社会传播方式的中心。反过来,纸媒介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现代化的造纸工业、印刷工业和出版工业。而正是在纸质印刷媒介的基础上,才创生了以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为主打类型的文学,文学也因此在各种文化艺术方式中取代戏剧而一举上升到宗主地位。纸媒质文化在图书的基础上相继创造了报刊文化、新闻产业、纸本广告产业等,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容,由之文化的领土前所未有地猛烈扩张。 近年来,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文化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不仅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像电影这样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转而成为电视业、音像业的补充,而且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法国学者阿曼德·麦特拉在其《国际图象市场》一文中指出:“文化部门的不断的商品化以及相应的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已将文化置于产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中心。对于欧洲大部分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十分新近的情形。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进入原先只集中于文化与国家关系的论争之中,并且已产生与现存文化定义的决裂。”这就是说,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生态格局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导致所有传统文化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 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飙升 进入小康社会,当代经济的产业下游化与公民需求上游化、高级化的趋势决定了经济的文化趋势和文化的经济化趋势。这就是说,在小康社会中,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资源; 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来驱动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财富驱动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创新驱动阶段,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业、主动力的阶段,也即今天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创意产业、精神产业和内容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