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3-0015-09 “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是两个概念,这二者有什么关系?我提出以下四点供参考。 第一,文化自觉通过知识分子促进社会发展。知识分子是知识和文化的拥有者,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自觉的代表。从历史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和方略,这些得以实施,便产生推进社会的客观效果。当然,不能狭隘地认为只有治国安邦的具体方略才使社会进步,更为抽象和更带普遍性的思想理论,不但表现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而且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还可以看到,文化自觉引导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促进人们文化自觉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人们对于文化自觉的尊重也就是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费孝通先生将他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人生体验浓缩在“文化自觉”这个主题中,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哲理性。 第二,文化自觉与大学功能的统一。文化自觉并不单纯是个人的知识,只有当它从个人转化为群体文化自觉的时候,才能引领社会前进,而大学就成为这个转化的关键。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叙述我国一百多年来大学的历史与文化自觉的关系,其中一个基本论点是:大学应当是文化自觉最高、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场所,因为这里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当大学在理念上和实践上自觉地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二者并重,并探讨二者的融合时,大学的文化自觉才得以实现和提高。如果大学只是墨守技术万能的观念,轻视或排斥人文社会科学,这个时候,大学的文化自觉便受到压抑。最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学多次研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问题,有一种主流意见认为,大学应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不能没有人文文化,不能没有社会科学,不能没有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在大学里多种学科的渗透、融合,这才能体现大学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在此问题上我常以费孝通先生为例,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相当宽阔,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又用“文化自觉”将不同的学科贯穿起来。这说明多种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文化自觉”的提高。 第三,从“学术自觉”到“文化自觉”。20世纪初,人文学术大师王国维提出“学术自觉”,要求学人们对于中国人文学术和西方人文学术进行比较,以便看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长短,以西方学术之长济中国学术之短,将中学与西学的优点加以融合,为中国人文学术开拓道路。这在20世纪的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提出“文化自觉”,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多元文化并存。 从“学术自觉”到“文化自觉”,反映了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学人的眼光不止于本土,而且扩展至全球。不久前费先生谈到人的生命的有限和文化创造的无限,说明文化历史的不朽性、持续性。这一论点如果要找佐证,我想,从王国维到费孝通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佐证之一。对人类文化长河有过创造性贡献的人们,他们的业绩是不朽的,虽然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费先生倡导“文化自觉”,主要将人的有限生命融入无限的文化历史长河,所以他说:“认识人就是认识整个文化”,反过来,认识整个文化也就是极大地提升了人的存在意义,这是非常深刻而且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人生哲理。 第四,关于“文化自觉”的引申。这种引申来源于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可以看到文化知识与文化人格分离的若干现象,这就是说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未必都具有高尚的人品。为解决知识与人格的分离,我觉得需要从文化自觉中引申出道德自觉。 从现实中还可以看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分离。如果没有文化创新,其传承也会失去活力,因此应该将文化自觉引申为理性自觉,鼓励人们用独立的理性去审视文化,用以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总之,文化自觉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多学科视角的问题,我只是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方面作了一点探索。我觉得人的精神世界的丰满,要有深刻的文化认同感;而文化自觉为文化的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如果作一个形象的譬喻,说文化自觉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活水源头,是非常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