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3)03-0056-04 云南不仅有物化天成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厚凝重的历史文化景观。各民族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和“边疆特色”的多种文化类型。从 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云南文化的空间组合特点、发展演变及其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既是 云南地理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了解和认识云南文化内涵的一个独特的视野。 一、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 区域文化必然有着该区域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特征和气质又是来自于这 个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中。 云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区,从自然地理上看,它是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自然结合点 ,从地势上隔断了东亚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关联;从人文地理上看,又从文化上分开了 中国轴心与东南亚轴心;作为一种过渡地带,又自然地同时兼具了两地的许多特征,并 彼此进行传递。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与云南文化区相对应的空间环境,即云南文化区的自然地理背景 ,我们不妨称之为“云南文化生态圈”。其特点是:立体多样、纵横分割。其中,与云 南文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三大因素是地形、气候和物产。三者的共同之处都是 “多样”,多样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多样的物产,加上多样的地表分割,便是云南文 化生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垂直变化、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云南带来了类型多样、立体分布的气候及物产格局 。随着海拔由低至高,气温由高至低,降水也随之变化。与之相应,植被也同样呈现出 立体格局,先是常绿阔叶林与人工植被,接着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针 阔叶混交林,最后是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亚冰雪植被等。立体的 地形、立体的气候与立体的物产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生态圈,为云南带来“植物王国 ”、“动物世界”以及“矿产宝库”的美称。 但是,由于地形起伏巨大以及地表切割严重,云南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是在相对孤 立的状态下呈现的。也就是说,其所谓的“多样”是缺乏交流的多样、封闭的多样。在 一个共性相似的空间内,呈现出若干彼此分割的小块区域,其或为山地、或为河谷、或 为坝子、或为丛林、或为草甸、或为石林、或为溪流瀑布、或为高原湖泊……。在这样 的区域内滋生并成长的云南文化,自然而然地就表现为“隔山喊得应,望山走死马”、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与中国其他省区相比,云南这种自然生态上的多样性极为突出。这正是中国范围内几 乎所有的物种都能在云南存活、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能在云南找到,同时也正是全国半数 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以及包括农耕、畜牧、采集、渔猎等在内几乎所有主要的人类 古今生存方式都还在云南保存、延续,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云南汇集、兼容并蓄的原 因。 二、早期文化的环境印记 早在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云南高原上就已生活着众多的古代人群。人 们在各自所处的环境里努力谋取食物并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居住在山区的古老群体 ,有的延续着旧石器时代以来的采集与狩猎的生活方式,或逐渐发展起畜牧业生产,也 有的开始尝试着从事山地作物种植;依山傍湖而居的群体,在采集植物果实根茎、采捞 水产动物、猎捕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开始积极从事早期原始农业生产的活动。 各地区的人们艰难地寻求着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各民族先民们不 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创造并形成了适应各自生活地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文化,并 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迹。从当时人们留下的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各种实 物遗存看,这些古老人群的文化面貌是十分复杂的。他们有的居住在河畔湖滨周围地势 稍高地带而形成所谓“台地”遗址,有的以洞穴为家而留下了“洞穴”遗址,居住在滇 池周围地区的人们因为长期采食螺蛳等而留下了“贝丘”遗址。 由于分别居住在自然条件不尽相同的地方,在长期适应各自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文化。一般说来可以划分为八个类型: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滇东北地 区——闸心场类型,滇东南地区——小河洞类型,滇南、西双版纳地区——曼蚌团类型 ,金沙江中游地区——元谋大墩子类型,洱海地区——马龙类型,澜沧江中游地区—— 忙怀类型,滇西北地区——戈登类型。这些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面貌既有各自特点,彼 此之间又存在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元素,说明很早以来,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就活动着文 化系统各不相同的古代人群,虽然因为出行不便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彼此之间的 密切的交往,只能比较独立地发展各自的文化传统,但是人们还是克服交通不便等重重 困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互往来,因此在不同地区发现的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化遗存中 都能见到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 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社会发展程度呈 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相对应的是 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截止到20世纪50年代,云南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 段同样呈现出显著的立体性特征: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基诺族、独 龙族、苦聪人(属于拉祜族)等;处于家长奴隶制阶段的景颇族、傈僳族等以及奴隶制社 会发展阶段的小凉山彝族;处于封建农奴制时代的傣族、藏族等;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已 经萌芽或达到了一定发展程度但主要仍然属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的白族、纳西族和回族 等都有存在。这种社会形态的不平衡和多样性的状况正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真实 写照。因此,云南又被形象地誉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