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门槛值。文化企业,虽然不以赢利为唯一 目的,但必须将利润作为检验企业成败的基本标准。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载体, 社会效益是保证经济效益的根本。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的起源很早,其发生、发 展乃至形成“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但同时又具有其独立性。进入新世纪 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五大关系需要引起重 视并认真加以研究对待。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两者密切相关。以汉代画像石为 例,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从相关的考古资 料分析来看,生产汉代画像石的地方多集中在南阳、鲁南和成都,而这些城市也正是当 时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再如清代的书画艺术市场中心的转移,在乾嘉以前,扬州因 地处长江、大运河的交接处,交通便捷,商贾云集,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商业都市。其 书画市场亦发达,各地画家多聚集于此,以卖画为生,形成了著名的扬州画派。道光年 后,由于黄河决口,运河堵塞,扬州的经济逐步衰落,同时由于铁路铺设,上海开埠, 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东南地区第一大都会。众多的画家转而到上海发展,如吴让之等著 名画家,即是从扬州转到上海发展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海派艺术。而清末另两 处书画艺术市场中心北京和广州,也都是当时的经济繁荣地区,一个是书画艺术的消费 中心,一个是外销商品画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繁荣,经济 发达的地区其培育发展文化的土壤亦充实,并且,随着其经济的流通文化也随之交融兴 盛。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不难发现一国文化产业的 迅速发展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文化产业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 中期,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在1970年、1990年前后进入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期。根据著名 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1995年受经合组织(OECD)委托完成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的数据,美国的人均GDP1943年为9753美元,日本的人均GDP1971年为9726美元,韩国的 人均GDP1991年为9645美元。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当一国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时,该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国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考虑到国际比较的可比性,我们暂时 撇开中国官方公布的人均GDP绝对值,用麦迪森调整后的数据来研究。麦迪森以1990年 盖-凯美元测算的1992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098美元。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 中国人均GDP约为1992年的3倍,合麦迪森调整后的数据为3098×3 = 9294美元。也就是 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门槛值。如果考虑到中国国内的经济不 平衡性,中国的主要大城市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早已超过此值。这也可以说明 为什么在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能够率先发展。 但文化的发展并非完全与经济同步增长,其他因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 时期,中山国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许多人靠卖艺求生,其中男子擅长各种工 艺制作,女子则出外表演歌舞,既丰富了当地的手工工艺和表演技艺,客观上也维持了 物质生活的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再如近代,有名的河北吴桥杂技和山东潍坊 风筝,其发展也并不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达,而恰恰是因为那里的经济资源匮乏,才造 就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可见,以文化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例子古已有之,文化对于经 济来说,并非是纯粹的附属物,而有其独立性。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必将从整体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和历史机遇,并极有可能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对于目前我国 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超常规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其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独 特的发展道路。 意识形态管理与发展文化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把文化归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几乎很少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的 发展以及如何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加之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文化艺术团体都是属于 国家供养的事业单位,形成了一种重宣传教化、轻经济利益的文化管理体制,从而导致 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由于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从导向上过于注重社会效益,管理有余,推动乏力,使得众 多的文化艺术团体成了我国计划体制的最后堡垒。具体反映在原有国有的文化机构不仅 大多垄断了资金、媒体、人才等多方面资源,严重扭曲了文化市场资源的配置,不利于 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效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在组织演出、拍摄电影等生产文化产品上,还 是在对外宣扬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上,都严重缺乏市场调研和效益机制。如不尽快从根本 上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将不利于我国文化艺术团体和机构的生存发展。当市场上有财政 供养和垄断优势的文化机构与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同台竞争时,文化企业显然面临着劣 势,客观上制约了文化产业健康、长远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世界竞争 力。十六大按照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规划,要求加强和促进我国 文化产业事业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强调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提出了由原来的单 一管理型转为以监督、指导、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型的新的文化管理体制。鉴于 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这一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应改变意识形态管 理方式,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上 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让市场支配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使文化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以此为先驱,推动整个社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