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科技相对应的人文视角,立足现实的具体的网络生活实践,从宏观的角度看, 目前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文化贫富差距”正在拉大 在经济势力、社会控制、文化水平、人的心理等多重作用下,一个国家、地区、民族 ,乃至不同的人的信息化水平、或占有网络资源的能力是不平衡的,事实上存在着所谓 “数字鸿沟”。由于这种不平衡或“数字鸿沟”,“文化贫富差距”有可能拉大,穷国 、穷人、弱势群体(老人、妇女等)的文化权利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众所周知,网络社会是以电脑、因特网等高技术为基本技术支撑的,而经济上的不平 等、技术上的不平等是一个普遍的基本的事实。尽管因特网是人们自主地互联建设起来 的,尽管网络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则是“全民原则”,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达到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人占有、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就能实现的事。实际上,主要由于经济上的差距,世界的电脑普及程 度、网络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是极不均衡的,目前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 0%的网络主机。由于电脑、因特网只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普及,并且联结的主要是一些 大城市、大公司、政府机构,在线的仅仅只是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因而,人们占有 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从事网络文化活动的机会是极不平等的,在国与国之间、地区 与地区之间、不同的人之间,信息贫富差距已经或正在拉大,“信息穷国”和“信息富 国”、“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已经出现,并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贫者愈 贫、富者愈富”。而且,在残酷的国际生存竞争、市场竞争、文化竞争中,一些发达国 家、企业对某些信息资源进行垄断,对创新成果进行封锁,网上未加密的信息大多是一 些消费性的、过时的信息,“数字鸿沟”被越掘越宽,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可能永远 处于“发展”与追赶中。 尽管从操作的角度看,电脑、网络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友善、轻松、人性化,但其 实际的可接受程度却因年龄、性别、职业、智力、文化素养、以及心理因素等不同而呈 现出显著的差异。对于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患有“技术恐惧症”的中老年人,对于所谓与 技术“格格不入”的妇女,对于那些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文盲”,要真正“驯服”电 脑、掌握网络技术,仍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会使他们在信息化社会中感到工作、生 活的巨大压力,更不用说文化上相对奢侈的享受与提高了。 因此,信息社会应该为它的全体公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部分技术上发达、经济上富 裕的人服务。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如果信息占有和利用 的能力被垄断或主导,甚至将信息高速公路变成昂贵的、专有的“信息高速私路”,那 么对“信息边远地区”、“信息穷人”将是极不公平的,网络上的“文化沙漠”可能在 一些地区成为现实,失去竞争能力的“网络文盲”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二、文化的消费与生产失衡 网络具有“后现代”色彩,似乎与消费性文化有不解之缘。目前的网络文化大多是即 时性的、消费性的,而批判性的、原创性的、个性化的文化精品比例还极小。 网络革命使信息技术、文化资源从少数专业人员手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大众使用的工 具。网络奉行“大狗叫,小狗也叫”,“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 的权利”,这使普通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但其结果,却促使网络文化出 现高度“消费化”:为了满足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直接的需要,大量即时性、实用性 的“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甚至“泡沫文化”充斥于网络。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这 类文化常常出于商业动机,不惜曲意迎合某些低俗趣味,甚至有意引导大众文化趣味走 向片面的反理性、反传统、反道德、反主流倾向。一些毫无科学性、艺术性可言,矫揉 造作,无病呻吟,病态宣泄,以怪、奇、娇、俗、鄙为荣的东西纷纷上网;缺乏新意的 “信息爆炸”,送来了大量鱼龙混杂、未分类、未加工的信息,以及大量低水平重复的 信息,使人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难以从信息革命中受益。而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的 批判性、创新性的文化精品在网上则反映不够,代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高雅、健 康文化情趣的作品,在网上往往乏人问津(当然,这与此类作品不了解大众文化心理, 脱离大众文化趣味,“冷冰冰”、“高处不胜寒”有关)。而且,文化创造、生产的权 益常常受到侵害,版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困难重重,假冒伪劣、或“克隆”的文化产 品大行其道,屡禁不绝。具有一定程度腐蚀性的消费型文化的泛滥,自主、创新的生产 型文化的萎缩,使网络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 创新是网络的灵魂,是网络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致力于无止境的 信息创新,将是任何一种网络文化(包括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惟一理由。 网络是非强制性、非中心化的,只有提供(从内容到形式的)新的信息、新的创造成果, 一种文化(包括主流文化、民族文化)才有希望,才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也正由于创造 性的知识、观点、思想等的重要性,它已经逐渐成为财富、实力、地位的象征,一个“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因此,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需要的同时,致力于批判、创新 ,特别是建立一套适合于网络时代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