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75(2003)01-0032-02 恩培先生常常令人拍案惊奇——继很有分量的吴文化论著《文化的争夺》出版之后, 又推出近70万字的煌煌巨著《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此书2002年9月由东南大学出版 社出版之后,引起了内地和港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不仅因为该书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 的系统研究春秋时期勾吴文化的学术专著,更令人瞩目的是,该书以一种前沿的科学的 理论为指导,把勾吴文化置放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这两种不同文明形式之间交融与冲 突的交岔点上来加以考察,高屋建瓴地俯视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对苏州的 历史文化作出相当清晰和精辟的现代阐释,可谓“别立新说”。这一吴文化评述的新视 角构成该书显著的学术特点,令人拍案叫绝。本文对此作一浅显的分析。 一、中华文明是长江和黄河的两河文明:勾吴文化的阐释背景 《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以一种新的文化视角来解读吴文化,这一新的文化视角就是 作者在该书《后记》中所说的“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叶起在我国学术界诸如《长江文 化史》、《长江文明史》等著作所表述的中华文明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两河文明 ’的学说以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学术观点。”中华文明是长江和黄河 的两河文明的这一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对《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的撰写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一前沿理论,成了他“在思考中发现了隧道里的一 团火光”,更成了他“审视并解读勾吴文化的思想源泉”。“现代学者们在考古基础上 的这一结论,使人们对夏、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文明状态,在漫长 而又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有如草蛇灰线,有迹可寻了。这一结论,本身就改变了黄河流 域是中国文明惟一起源的说法,况且长江流域所包容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淮河文化 、勾吴文化和於越文化等远古的区域性文化,即使在当时也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长江文 明体系。本书正是以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长江和黄河的两 河文明这一学术观点,阐述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融合与冲突。”因此,“如果我们以 这一新的学术观点来阐述早期的中华文化系统,那无疑还存在着以“两河文明”的文化 融汇和文化冲突作为观察历史的视角,并以此作为学术依据从而构建起新的学术研究的 方法。” 作为对勾吴文化进行现代阐释的背景叙述,《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系统地阐述了我 国学界关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论述过程,尤其是上世纪后半叶逐渐清晰起来的两河文明 理论。一种理论的提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理论的运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 一书,正是以上述前沿理论为指导,把它运用到吴地历史文化的具体分析之中。 二、两河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影响下的勾吴文化的具体分析 正是在上述学术界的前沿理论指导下,作者把勾吴文化放在了“两河文明”的交融与 冲突这一位置上审视并解读,并得出如下的结论:“在‘两河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 勾吴国及其文化的特殊性恰恰是在于它处在‘两河文明’交流与碰撞的交岔点上。”这 一“交岔点”的描述,也就构成了作者将此书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个性化文本”的主 要原因。作者在关于吴文化理论论述的《幽赞太极·阐释元本》篇中直言:“本书试图 以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等对勾吴文化进行梳理和阐释。前文诸篇以时间为序,作历史的 纵向叙述。” 在作者的历史纵向叙述中,这一学术思想贯穿始终。 如关于泰伯现代解读的《雁南飞》篇中,作者标示的副标题是:“‘两河文明’的交 融及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的第一次整合”,关于十九世吴王寿梦时代吴国崛起的《 崛起》篇中,副标题是“勾吴国的崛起与勾吴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融”,关于阖 闾时代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新一代霸主的《大霸》篇中,副标题是“勾吴文化与外来区域 文化的第三次融合及春秋时期勾吴兵家文化的集体展示:第二十四世吴王阖闾和他的臣 子们”。 而本书关于吴文化理论论述的重要的篇章——《幽赞太极·阐释元本》的副标题是: “梳理和叙述:关于勾吴文化的思考”,这一思考,“则是以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作历史 的横向叙述,”也即“在前文阐释的基础上,以‘两河文明’这一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审 视并解读勾吴文化;同时,针对‘吴文化’之研究现状,对构建勾吴文化前后发展序列 的系统框架,作出理论阐述。”这一篇章前一部分与此有关的论述小标题如下: *交流与碰撞:中华“两河文明”的融汇与冲突之大背景下的文化文本:勾吴国及其文 化 *勾吴文化的独特性——处在“两河文明”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交岔点上 *作为母本文化的勾吴文化在后世的转型、嬗变及分流形成的诸多子文化兼及吴文化的架构形式发展序列和传承关系 *文化底蕴:吴文化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以及从近代上海的崛起看吴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事件的文化阐述:“两河文明”的冲突所引发的中原文化和勾吴文化的碰撞 勾吴文化的这一现代阐释,在吴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 是吴文化研究理论的突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林非教授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序 言》中评论说:作者在叙述和论证勾吴“历史过程的时候,总是标出当时黄河流域的文 明状况,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产生着种种交融和撞击的背景与气氛,这样就抓住了 整个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源头。”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主任方汉文教授在《勾吴文化 的现代阐释·序言》中也说:“吴恩培先生既熟悉古代文献中关于苏州文化的典籍记载 ,又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使得这本著作能以一种前沿学术观点 为指导,对苏州的历史文化做出深刻的‘现代阐释’。”方教授称之为“别立新说”, 并赞赏道:“作者在对古代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所作的阐释中,以黄河文明与长江 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及南北文化差异为根据,旁征博引,言之有据,可谓别立新说。更重 要的是,他所创立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据,而是在现代文化理 论指引下的新研究,这是笔者所最为赞许的。”其次,提升了吴文化研究的地位。《勾 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将吴文化研究这一传统的地域文化研究置放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冲 突与融汇这一视角来加以考察,极大地提升了吴文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这正如方汉文教 授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序言》所说的:“这本近70万字的宏篇巨制改变了系统研 究吴文化的论著并不多见的状况,同时也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吴文化研究正 在面临着一个转折——从传统的地域文化研究向比较文化研究的转向;从一般的方志式 的地方风土人物的介绍,向以世界文化的普遍联系性观念对于地方文化特性审视的转型 。”其三,对于索解千古之谜有极大价值。《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一书将春秋时勾吴 国的历史放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冲突与融汇中来加以研究,这就为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 和发展找寻到了一个文化的答案。比如,关于泰伯“禅让”之谜,关于忠吴而死的伍子 胥在后世却成为越人祭祀的涛神之谜;关于《左传》不载孙武之谜……诸如此类,作者 都从两河文明的交融与冲突这一角度作出令人信服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