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但是,与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相比,文 化建设仍然是比较滞后的。造成这种现象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文化自身方面的因素也 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 的重视,从而加以克服。 一、官本位文化心理 社区文化建设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街居文化建设具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以政府行 为为主的文化建设,街居组织仅仅是上面的“脚”,而居民则更是被动的参与者;而前 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在政府指导帮助下的社会行为,它动力和资源主要来自社会和民 间,是一种民间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在我国很多人仍然以传统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来看 待社区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 (1)把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官方化”。这里所说的“官方化”接近“主流化”的意思 。“主流文化”是指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形态,并对其他文化类型具有 导向作用的文化形态。在我国,主流文化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占有中心的地位,而民俗文 化、大众文化和人文文化等则处于相对的边缘地位。在改革开放以前,主流文化以宣扬 阶级斗争为己任,成为主宰一切的霸权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后,主流文化与时俱进, 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体制转换和社会转 轨的趋势。主流文化的弘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同样在 社区文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并不只是体现于它在整 个社区文化结构中占有多少比例上,而是更多体现在它对其他文化如民俗文化、人文文 化和大众文化的渗透与引导上。在社区文化结构中,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包括人文文化 等民间性更强的文化形式应占有主要的位置。这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把社区文化主流化官方化的情形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的 社区对政府的意志亦步亦趋配合得太紧,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者矣”;有的地方把 社区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有的地方赋予社区文化建设以招商引资的不能承 受之重。这样的结果是本末倒置:“官”文化开展得很热闹,而居民喜闻乐见的“民” 文化活动被挤向边缘,甚至开展不起来。 (2)组织和运作方面的官本位观念。持有官本位观念的人认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充当社 区文化建设的决策主体、组织主体甚至参与主体,否则社区文化是无法真正开展起来的 。他们不相信蕴藏在居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居民们最多只能搞一些零 打碎敲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他们甚至没有把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的组织能力 放在眼里,他们只相信“官方”的能力。这种观点具有深刻渊源,中国自古是官强民弱 的社会,社会和民间一盘散沙,基本上不具有组织能力,也严重缺乏组织资源,一切都 要由官方来安排,老百姓只能在官方办的文化活动中充当被动的参与角色。另一方面,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自发的民间文化活动心存顾忌,怕这类活动会招致许多不必 要的麻烦。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过分的担忧无异于因噎废食,是没有必要的。 二、传统的家族本位文化心理 社区文化是一种属于公共生活领域的融通性共享性的文化。因此,只有打破家庭壁垒 ,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把“小家”与“大家”沟通融合起来,才能使社区文化 建设成为可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 缘为纽带的家族文化为基石的,所以家庭壁垒是很难穿越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此作过阐述。陈独秀说,中国人实际上“只知道家,不知道有国。”他说“我们中国, 家庭的制度,在各国之中顶算完备的了。所以中国人最重的是家,每家有家谱,有族长 ,有户尊,有房长,有祠堂。……每个人一生的希望,不外成家立业,讨老婆,生儿子 ,发财,做官这几件事情。”他又说:“中国人所以缺乏公共心,全是因为家庭主义太 发达的缘故。有人说是个人主义妨碍了公共心,这却不对。……我以为戕贼中国人公共 心的不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个人权利和社会公益,都做了家庭的牺牲品。‘各人自扫 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两句话描写中国人家庭主义独盛、没有丝毫的公共心, 真算十足了。”(注:《陈独秀文章编选》上册,第445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虽然 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家族文化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顽强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甚至 发展着。从农村看,家族企业在非公企业中所占有的极高比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照说 市场经济是揭去家族主义脉脉含情面纱的经济形态,但在中国,市场经济却反而为家族 文化找到了一种很“现代”而又不乏效益的实现方式。当然我们更应看到,在城市,家 族主义在表面上不像农村那样严重,但实际上并不逊色多少。依本文之见,大致有如下 几种表现: (1)经济上和生活保障上的家族支持。在城市中家族成员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 中经济上和生活保障方面的联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当一个家庭在经济上发生困难的时 候,首先想到的是家族成员。比如子女读书或从事经营的筹款,等等,主要的经济帮助 往往是从亲戚处得到的。中国的家族自古以来就发挥着这种功能。从现实的角度看,在 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借贷融资活动)中,家族内的交易成本会由于信用有保证而降低许多 。这正应了茅于轼的说法:“当社会上普遍地流行欺诈行为时,信誉成为了稀缺的东西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越是稀缺的东西越值钱。”(注: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 景》,第131~132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至于保障方面,家族的作用更是不 可低估的。如果某家庭发生病痛、急难等情况,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帮助的往往也是家 族。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后的今天,市民的工作生活较以前更加不稳定,而社会 保障体系的健全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的保障功能反而能得到更 大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