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纯社会道德建设的 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从教育实践看,学校文化始终走不出“物 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这就是为什么 学校文化丰富了,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学生的根本原因。文化观的价值转向,使学 校文化理论能够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让文化真正回到学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 一、精神文化的哲学本质 (一)精神文化的解释范式 关于精神文化,有两种基本的解释范式。一种是道德哲学的解释范式。近代哲学将文 化的概念推向精神的高度,并提出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是出于人类对物质文化和技术文 明的反思,试图从物质文明的陷阱中得到解救,表现了人类重新探寻未来文化发展方向 的危机意识。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著名论断告诉人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尖锐 对立,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科斯洛夫斯基则直接用“精神文化”和“物质 文化”这对范畴,再次表达了斯诺关于两种文化对抗的担忧,从而使精神文化获得一种 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内涵。从这个意义上看,精神文化被看作与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 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价值,它强调人类文化生活的伦理和道德内涵,表现了人类对精神世 界和伦理生活的重新发现。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对精神文化的解释大多站在这一立场之 上。另一种是生命哲学的解释范式。第一次从人或生命的角度讨论“精神文化”,始于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斯普兰格的文化陶冶论、博尔诺夫的 精神漫游说等等,为文化的精神概念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文化一词经历了古代希腊 人的“教养文化”、泰勒的“总体文化”,以及新康德主义的“价值文化”等等。然而 ,文化的含义尽管不断得到拓展,但始终没有能真正与人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走到一 起。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们,最早将文化与人的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使文化作为一种 教育资源所具有的内在性质得到揭示。斯普兰格曾解释了之所以要以生命为起点理解文 化的本质,是因为文化对人精神生命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认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 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应当“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育之根 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注: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 育学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99.)文化只有与精神相结合,即只有用 “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才能真正表达文化的生命本质。生命哲学的解释范式,并不拒绝 精神文化所具有的伦理价值,但它更关注学校文化与人的生命意志之间的对话,将精神 文化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生活形式。 (二)生命意识:内在生活形式的根本特征 文化的概念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概念与人性的概念一样广阔,文 化的多元定义即是文化研究的开放性(注:周勇.论教育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的困境与 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0,(7).)。文化概念的不断精神化,始于哲学家们不断用 人性的视野看待文化问题,从而逐渐推论出文化的生命本质。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 无论是文化还是历史,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态,生命是理解人类一切活动的根 源。叔本华提出著名的生命认识论,把认识活动定义为生命体验,而不是“逻辑统一性 ”,他说,“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 到的世界。”(注: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8-29、28 .)柏格森和施本格勒则将这种生命认识论运用于文化的解释之中,新儒家的方东美则直 接提出“生命本体”的文化观。在他们的文化视野中,任何文化只是生命的符号形式, 是不同生命形式的文化表达,抓住了生命,才抓住了文化的本质。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 为,“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注:池田大作.人生寄语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03.)视精神文化为人的内在生活的形式,这 就是站在生命立场上的文化信仰。 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文化的确是一种平衡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的手段,具有丰富的 伦理意义和道德内涵,但是,如果把精神文化看作是纯粹限制物质文明的工具,尤其是 将其视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单纯从政治目的或伦理意义上理解精神文化建设,则可 能使我们陷于误区之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为什么许多教师常常只关心外在的文化形 式,而不关心学生的内在文化体验,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确立生命本体的文化观。这种 背离生命的学校文化,必然只能走向学生精神发展、个性发展和素质发展的反面。我们 经常可以看到处于分裂之中的学校文化,比如,物质文化建设是审美性的,而制度文化 则仍是传统的规范建设。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也 不能带给他们真正的精神幸福,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困惑。因为,离开 了学生内在的生命需要,再丰富的文化生活,都不可能成为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力量。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 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如果没有人类的精神活动,人类文化的生命特性不 仅不可能得到表现,而且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正因为如此,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们才 用生命概念重新构建教育的文化哲学。斯普兰格曾经说过,只有生命才需要用文化去陶 冶和唤醒。在这里,文化一词已经不是单纯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更不是指物质文化, 而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因为他用“生命唤醒”来表达文化陶冶的实质,可见文 化绝不是单纯指外在的文化形式,而是指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文化。雅斯贝斯在讨论文化 陶冶时,认为文化陶冶是“心灵净化”,是使“心灵深处无限开放”。如果离开人的生命意识,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因为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学生进行生 命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运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