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3)01-0034-06 主持者:孙景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杨剑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与会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平、田鹰、张景兰、李新德、筱嘉、张春丽 、刘振宁、张宁、刘广涛等。 孙景尧:西方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理论引进中国,并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兴起并延续至今,似乎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狂欢。今天,我们就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 理论、方法、成果等作一些反省与思考,请大家谈谈各自的看法。 杨剑龙: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为什么在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会形成热点?文化研究文化 批评在90年代形成气候,到现在依然方兴未艾。我认为原因大概主要有三点:一、文化 研究文化批评是对国内文学研究过于关注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忽略文学外部研究的扩展与 弥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方法热后,我们的文学研究从外部转入内部,关注文学 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研究,而忽略文学的外部关注,以致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这种 现象和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兴起时对新批评的不满很相近。文化研究以其宏观的外 部研究弥补了文学单纯的微观的内部研究。二、中国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盛行使文 化批评有了用武之地。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导致了文化转型,80年代的精英 文化至90年代转向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趋于边缘化状态。大众文化成为具有 很大覆盖面的文化,它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指归,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以现实性及时 性为内涵。文化的转型也影响着文学的转型,文学关注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态,关注当下 日常的琐碎生活,关注语言的生活化世俗化。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点在于对大众文化的关 注,这就使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90年代的中国有了用武之地。三、知识分子社会批 判意识的回归,引起文学创作与批评更加关注当下社会。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对于形 式的迷恋与关注,使文学与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淡化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 。1989年以后,一些知识分子以一种逆反的心态疏离政治、疏离社会,表现出对于社会 批判的冷漠。在90年代的经济大潮中,不少知识分子又开始强调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 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所以努力关注当下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大众与民间生活 ,文化批评为文学的社会批判提供了一种视角与方法。 张宁:文化研究单从名称来说,我们并不陌生。远的不说,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就有 风起云涌之势,但目前的文化研究热却是与伯明翰学派的引入有关。这一脉知识传统对 一些基本问题有非常独特的理解,如把文化理解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作为一种 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 义和价值”(威廉斯);如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场所”,在其中统治阶级为了取得支 配权,必须与从属的或对立的集团、阶级及其价值观进行“谈判”,结果,这种支配权 的取得,“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 (本尼特);如对大众文化,它也不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 所生产的一种同质文化,而是看到这种文化工业其实包含了两种经济,即财经经济和文 化经济,后者属于读者和观众,他们的社会立场可以产生出意识形态的差异感;再如, 它对“阶级”概念的理解也很有意思,认为“阶级”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 ”。所有这些,对我们都非常富有启示性。另外,文化研究对森严的学科壁垒的洞穿, 对知识背后权力运作的揭示,对社会边缘存在的持续关注和让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接壤 的实践性指向,还有它所倡导并实践着的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承担和对自身的反思能力, 以及它的研究目标和范式,对我们思考中国问题,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增强知识的实践 能力,均不无裨益。 李平:西方狭义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有两条线索,即早期的站在精英立场上对大众 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批评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后来站在左派立场、积极肯定大众文化的 伯明翰学派。今天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是指后者,它的特点是:一、不重历史经典作 品,而重以影视为主要媒介的当代大众文化。二、注重边缘文化、亚文化,如工人阶级 文化、女性文化、后殖民主义文化等。三、与传统文化研究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这种 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关注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和机制运作等。四、提倡跨学科、超 学科的研究方法。其实,就广义而言,西方文论从结构主义开始走的就是文化研究的路 子,它大量引进语言学、人类学的成果。后现代主义及其以后实际上都是文化研究,诸 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早已不单纯是文学研究了。美国学者杰姆逊是由文学研究转 到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曾两次来中国,一次在北京大学,一次在华东师范大学。他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不管有多少种现代性,未来的世界总要被一个普遍的市 场秩序殖民化。在他看来,许多国家(如印度、非洲、中国)的现代性最后实际上仍是西 方的现代性。这一观点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论,很多人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霸权主义的表 现,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