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2)05—0078—04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中下阶层的文化和文化理论一直与马克思主义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马克思思想的精华,体现在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上“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这句名言,最精炼地概括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学说。这个“革命实践”学说曾鼓舞了19和20世纪西方的工人阶级,尤其是苏联的工人阶级去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也引导着这个阶级的文化理论代表进行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中西方蓝领文化的研究,对我国当前社会中下层文化的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具体探讨中西蓝领文化研究现状、继续研究思路、以及应用价值。 一 在中国,蓝领文化的兴起并不是才开始的事,有劳工阶层、蓝领阶层,就有蓝领文化,但对它系统的研究才刚刚展开。而在西方,情况则明显不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西方各国早已纷纷进入大众社会阶段,对蓝领文化的详细研究最早、最具影响的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融合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实现了社会一体化,失去其内在否定性而只剩下维护现存制度肯定性一面的单向度的社会,在这种单向度的社会中,人的解放遇到相当的困难,人也只能是单向度的人,这一理论曾指导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左派”运动。其后,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詹姆逊提出政治无意识理论、吉登斯提出中间偏左的第三条道路等都是对西方蓝领文化的集中概括。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左翼文化研究非常活跃,当代西方左翼美学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近期在《新左派评论》上发表题为《全球化与政治策略》[1]的文章,尖锐指出,经济全球化直接影响人类的文化构成,在文化层面上,全球化使地方性的文化濒临灭绝的危险,地方性文化现在已经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它们只有成为迪斯尼式的、只有成为人造赝品,只有把传统与信仰幻化成为单纯的审美图像,才能生存与再生。因此,詹姆逊号召全世界劳工组织联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国际无产阶级,对全球化作出真正的、能够稳步推进的、并具有创新性的政治回应。在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右翼势力宣称,旧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了,因为从他们的立场上来看,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在美国都不存在了,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没有阶级斗争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观点更加盛行。詹姆逊从左翼立场出发,指出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古典资本主义扩展的第三阶段——跨国资本主义(前二阶段分别是市场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表现出资本主义的最终危机,因为经济全球化后,资本的进一步扩张已不再可能,这一阶段,即今天的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实现与形式,社会上层与中下层意识形态的对峙,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剧烈,只是出现了与传统相比而言变异的形式,即文化的形态——主要是后现代运动。后现代运动做为古典资本主义扩张的第三阶段的文化逻辑,它在许多方面都是资本主义晚期的更纯粹、更同质的表现。后现代文化的表层呈现出缤纷的独特样式,例如,对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区别的消弭、拼贴遮蔽戏仿、主体死亡、怀旧欲望、历史消失等。詹姆逊认为,后现代终归不是一个新故事,所有后现代表现的文化立场,都只不过是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矛盾的象征形式。拿后现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主体死亡”来说,它就明显的表现出晚期资本主义新出现的社会秩序的内在真相。在艺术中,张扬个性、主体这是现代主义文化的主题,当时,伟大的现代主义以个人、私人风格的创造为基础,美学看重的是艺术的自身独特、毫无雷同之处的风格,如毕加索、普鲁斯特、艾略特等人的作品。而如今,后现代主义文化时期,艺术中旧的个体或个人主体已经“死亡”,“风格”一词已成为古董,美学遵循的是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即艺术成为商品的文化逻辑,美学看重的是瞬间的快感、惊震效果。这种审美文化的转变,这种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消解,从表面上看,是现代主义已经把所有独特的东西做到了尽头,在一个文体创新不再可能的世界里,只能模仿已死的风格,而詹姆逊通过研究发现,这种“主体死亡”与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阶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紧密相连,从前,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古典时期,在资产阶级周围,作为社会支配阶级出现的全盛时期,曾经有过个性、个人主体这样一种东西,在艺术上表现为对独特风格的崇尚与追求,而今天,资本主义进入了高度共同体的和组织化的人的时代,过去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体不再存在,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关联,在文化艺术上表现为“主体死亡”。詹姆逊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比以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更加深刻,对全球化语境中,蓝领文化在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基本揭示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转向。从西方国家社会现实来看,这些国家的福利成就其实就是工人运动长期斗争的结果,这种不破坏社会现存关系的合理性斗争既给工人阶级争取到了具体利益,又为巩固工人阶级的权力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了新左派思潮,这种思潮提倡经济民主,代表蓝领阶层的利益,他们认为,中国的现实问题已经转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危害,中国的出路在于对抗世界经济的现存格局。走一条任何现在文明形态都没有走过的创新之路。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表面上看是学术观点的分歧,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利益的对抗。市场经济冲击着社会中下阶层与弱势群体,在整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少数人的贫困,一部分人由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而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资格、能力,这种“富裕社会中的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心理状态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二 中西方蓝领文化的理论资源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异化理论与文化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要准确把握某种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必须把它们放在与之相关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和导言中详细阐述了文化研究的历史方法,概括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著名论断。这种方法与论断被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并与时俱进地发展,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蓝领文化研究站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放与敞开的立场上,接合马克思研究的历史方法来进行中西方蓝领文化的研究,并把马克思的文化生产理论与当代中外蓝领文化现状接合起来。随着资本渗入文化产业,文化、艺术产品也成为商品,文化、艺术产品带上了所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共有的特点。马克思的文化生产理论集中在他的分析资本主义商品时所用的经济理论与范畴上,如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来自胃,也可以来自想象”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蓝领文化研究总体思路之二是,详尽研究西方蓝领文化理论,从中吸取精华,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葛兰西再到詹姆逊,西方左翼对蓝领文化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詹姆逊通过对90年代大众文化的研究断言: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将改变人们的感受和经验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当今中国蓝领文化中也体现出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蓝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是中国蓝领文化,侧重把握当代社会中下层、劳工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情趣,这种市民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在社会中下层文化中保留文化传统因素很多,俗称草根文化,草根的力量非常顽强,它在民族、社会文化中是一股巨大的文化力量,侧重中国蓝领文化研究是与西方蓝领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例如,西方蓝领文化中有“麦当娜学说”,即麦当娜的行为有一种营造计划,这种计划使今天蓝领阶层的青少年着魔:成为一个明星!实现突围,从底层突围从家教甚严的家庭突围,从一个没有未来理想的世界中突围,这与中国蓝领文化中“考上电影学院,实现腾飞梦想”有很大的雷同。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蓝领文化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阐明中国蓝领文化的文 化理论及中西蓝领文化比较。中西蓝领文 化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同时也具有共同性。例 如他们共有的“乌托邦理想”等,“乌托 邦理想”是指这种文化始终以其不妥协的态度 对现实进行批判、指责,始终向往着繁荣 富庶的理想社会,从而成为现实社会不断日趋 完善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