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儒商”的界定 学界和媒体关于“儒商”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者经商;再有一种是:有道德、有文化,以“诚信”为本的企业家。 我觉得第一种理解比较狭窄,第二种理解全面、确切,而且其中也包含有第一种理解。 《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简章》中开宗明义写道:“当代儒商是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并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这个界定很贴切,揭示了当代儒商的最本质的方面。我想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此界定作一些诠释。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儒商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其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应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其中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丰富多彩,博大厚重。文明中包含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如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书法绘画艺术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文化的多样性中有统一性。什么是她们的统一性?我想,也许可以这样去表述: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并追求这二者的统一、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为“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文化。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精髓。 在西周典籍《周易》中有这样的话:君子应当学习两门学问,一门叫“天文”,了解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至今已有七八千年历史。还要学习“人文”,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人自身,将社会治理好。在中国文化中总是将“天文”与“人文”并提。学习天文,了解“天道”;学习“人文”,了解“人道”。二者缺一不可。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 古代的道家学派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天道”自然而然。日出日落,自然而然;春夏秋冬,自然而然。与此相应,人道应当自然而然,不做假,不矫饰,不自以为是等等。 古代的儒家学派认为“天道”是“人道”的放大,知道什么是人道就懂得了天道。人道是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第一位就是做人,做有道德的人,有爱人之心的人,做有善良本性的人。天道可亲,因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 “天道”、“人道”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有许多读书人在思考、探索,有没有一个范畴、一个概念、一个名词能把“天道”与“人道”联结起来? 三、“诚”——中国文化精髓的最精炼的表述 这个范畴、这个概念、这个名词找到了。《礼记》是儒者探讨礼制的一本论文集,共49篇,其中有一篇叫《中庸》,为战国时孟子的老师子思所写。“中庸”是孔子用过的词,内容是:对人对事都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符合分寸。《礼记》中《中庸》篇把这个意思引申开来,给天道下了一个定义:“诚者,天之道也。”《孟子》书中也有这样的命题。这里的“诚”既是自然化的,也是道德化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按规则运行,这是“诚”。天道不偏不私、光明磊落、表里合一。什么是“诚”?《说文》:“诚,信也”。 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读了《中庸》,觉得其中用“诚”来说明天道,十分深刻,激励人们奋进向上,他对《中庸》给予很高评价。从此,《礼记·中庸》篇的地位提高了。历经北宋时几位思想家的阐发,到南宋时大学问家朱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为《四书》精心作注,称为《四书集注》,产生过很大影响。 《中庸》称“诚”为天道,什么是人道?《中庸》和《孟子》书中这样说:“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人道大体上有这样四方面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欺人,不自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即所谓“仁民而爱物”。这里“物”是代词,指万物,包含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朋友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哲学范畴的内涵是多么丰富,一个“诚”字含天道与人道;在人道方面则具有诚信、自强不息、泛爱万物多种含义。 现在应回到本题上来,何谓儒商?可以这样回答:以诚信为人生准则的企业家是儒商。在这里我对《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简章》中的第一句话作了这样的诠释,不知是否准确? 这里我想提到,不久前在《中国改革报》今年第6期上看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同志的一篇题名《老秤与星座》的文章,从老秤上的星座说到我国古代商人诚信的行为准则,写的生动、深刻,朋友们如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上海《报刊文摘》今年6月26日在第1期对此文作了摘要转载。 四、“诚信”原则的哲理 古代哲人对“诚”、“诚信”曾经作过深入的剖析,均带有促人思考的哲理。我想选择其中几条,略加发挥,供参考。 第一,中国文化的精华有很大的包容性,力求全面,防止片面,这值得后人加以继承发扬。举例来看,如何看待富、贵?富指财富,贵指社会地位。孔子说,人人皆求富贵,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必须取之有“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诚信经商而得到。孔子还说,不符合“道”的富、贵,他是不屑一顾的。 过去有人有过误解,仿佛古代的儒家人物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君子。事实上不然,孔子很有人情味,说话近情理。他还说“邦有道”——一个国家政治清明、道德风尚好,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上进心的人应当富且贵。相反,一个国家的政治混乱,道德沦丧,一个人如果富且贵,可以肯定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耻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