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20世纪中期以后,所有文化学者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今天,我们的思维环境变了,学者们面对着新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内外环境,不再用过去那种因为浩劫造成的悲痛目光,而是用正常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中国。我现在进行的“世界行走”,就是想审视15年前“国内行走”所得结论的正确性。那么,产生了怎样的结论呢? 文明的基本支撑点是后代人是否了解上代人 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文明的灭亡和衰落。由此,突然发现过去我们曾经讲过千不是、万不是的中华文明,是那样了不起、那样伟大。在“世界行走”后,当我们从尼泊尔踏入西藏自治区的国门时,真是热泪盈眶,觉得我们过去太不了解自己的民族了。埃及卢克索太阳神庙大柱上的文字,连埃及人都不认识。希腊克里特岛也是个文明的发源地,但先人的来源、去向、亡国的过程,一无所知。它的文字是线性文字,也没有人认识。而孔子、孟子的著作,我们能够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字,就像外公写给我们的家信,亲切随和。 战争的最后目的,是打掉你的权威、你的自信心、你的尊严。而消灭文字,是消灭这一切的最简单的办法。让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那儿来。站在尼罗河岸边看那些读不懂的文字,我突然感念起秦始皇来,他统一中国后,很快统一文字。文字统一后,就不可能因战争而毁灭。文明的基本支撑点是后代人是否了解上代人。金字塔下牵着骆驼的埃及人,和中国人看金字塔的感觉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也不知道金字塔的真正内涵。文明死亡的特征是:文字断了,文明被藏在历史暗箱里,文明没有被继承;人也找不到了,埃及的人种已经不是法老时代的人了,亚历山大港的居民大多是古埃及人和罗马人通婚的后裔,开罗的居民是阿拉伯人。还有一个可怕的情景是,发明文字的祖先的后代,很可能已经不识字,像两河文明地区是如此。还有一些党派还在提出议案,争取孩子不受教育的权利。 于是,我进一步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灭亡。中华文明就像老母亲一样,以前总觉得她文化差、没有风度、不懂外文。后来发现,与她一起生存过的老姐妹们已一一亡故,而只有她带出了一个庞大的家业,真不容易,真该好好寻找原因。 中华文明是不事远征的文明 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中华文明是一上场后就没有下过台的文明。 中华五千年史,国内战争不少,但基本上没有远征过。不远征,也就不会遭受外来者报复性的毁灭。再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也没有想到要打到埃及、希腊去。成吉思汗远征了,但他那时也没有问鼎过中原。我过去讲古希腊戏剧史时,常常要提到希波战争。希波战争,就是希腊和波斯打,波斯是今天的伊朗,这有多远。亚里斯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从希腊一直远征到印度。汉民族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远征,最多是在边关扫一下胡人。杜甫就说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很能代表中华思维。郑和七下西洋,从来没有一点点领土的欲望,只是表表大明的国威。所以,今天世界上有人讲“中国威胁论”,我就说,他们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是农耕文明,讲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播秋收,不靠占领别人的领土来发展自己。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是400毫米降雨量线。万里长城大体与这条线重合。因此,造万里长城是保护农耕文明,扎好篱笆怕人家打,不是自己要去打别人。中华民族是守土民族,不是攻势民族。我在世界行的一路上,看到许多城堡,都是用来打人家的,而不是守自己的,比如十字军城堡,它是为了征服建造的,与中国的长城建造目的和功用完全不同。远征的结果一定某种文明受到毁坏,远征者即使获取了军事胜利,但其文化在水土完全不同的空间,也会变形。因此,在古代远征中,任何军事的胜利,都是文化自杀。希腊文明在亚历山大东征后,也就一蹶不振了。 我在德黑兰地铁工地上,曾为中国工作人员讲过一个故事:伊朗古代叫波斯,政权经常变。有一次,发生政变,波斯国王希望唐朝发兵保护。唐朝皇帝头脑很清醒,不发兵,设一个波斯都督府,让这个国王来做都督,住在中国,领一份钱过日子。不远征,就不会有文化自杀,也不会有毁灭性报复。 中国没有长时间陷入无序状态 我们这一代中国学者的工作是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但从来没有想过没有秩序是什么样的情况。没秩序太恐怖了。我来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来自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上海,但到了印度才知道人口爆炸的“威力”。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0亿,国土却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只需十几年印度人口就会超过中国。印度教鼓励生育,但现在有七八亿人是住在窝棚里。 文明会亡于战争,但亡于无序的状况更严重。无序也可能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没有秩序将会怎样?民族肯定会分崩离析。 文明其实就是一种秩序。如果要给文明下定义,我认为,文明就是保护人类创造的一种秩序。 中国社会长时期保持着有序状态,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正确评价科举制度。它是一种开放的文官选拔制度,不分阶级、出身,都可通过应试而做官,使得管理人才源源不绝。一个国家坚持这个制度坚持了1300年,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这个制度提供了稳定、秩序的基础,很了不起。过去,总觉得状元的诗没有李白的好,但科举是选官员的,不是选诗人的。通过科举的人做官,确实也能管理一方土地,因为他们学的是“孔孟之道”这套学问是入世的,教人治国、处理人际关系的。通过科举,儒家文明作为主干传了下来,无数人用生命去支撑它,年年代代有人在背诵、在研究。儒家文明有了无数的传承者,社会就有序了,社会秩序后面又保留了精神秩序。所以,科举是保持秩序的一种有效办法。当然,科举也有弊病,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造成一种人才的浪费,而且使一些应试者产生心理变态,范进、孔乙己等等都是艺术家塑造的反面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