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2)06-0031-06 西方社会主要指欧美各国。两千多年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以 来的人本主义文化渐次产生,并结合为一个共同体,给予这片广大地域上的国家、民族 、人民以深厚的滋养和影响,这种滋养、影响使人们确立了特有的生活志趣、生活方式 和价值观,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都比较有益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并造福于社会。 从对于现代高科技催生这个角度来探讨,西方社会人文思想中起作用较大的主要有这 样几个方面。 一、崇尚理性 作为西方社会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明,是地中海区域经商民族流动生活以及向东北非 埃及、西亚巴比伦学习数学、天文、建筑等知识的结果。约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由 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理智——知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智慧——辩证思维开始萌芽。古希腊第一个哲人是泰勒斯(Theles),他在约40多岁时达 到学术鼎盛期,其标志是他成功预测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泰勒斯曾漫游埃及 、巴比伦等古文明发祥地,汲取了数学、天文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再经过观察、实践、 思索而有所发现。例如,他在埃及的土地丈量法基础上,发现了五个定理(theorems), 成为几何学的萌芽。这些定理中的第四条:“内接于半圆中之角为直角”,当时希腊人 认为是一个伟大贡献,为此宰牛献祭,以示庆贺。第五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 以及与底相关的角为已知,则这个三角形便被规定了”,它的发现,与测量海中船只位 置的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其实践性很明显。 为一条抽象的几何学定理而大加庆贺,初步表现出古希腊人崇尚理性、智慧的风气。 从泰勒斯以下,开始出现学派。古希腊有三个著名学派,三者互补,形成古希腊文明的 主流。第一个是米利都学派,它成立得最早,影响力也最大,其主要代表是米利都人阿 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前547年),他是泰勒斯的学生、朋友和继承人 ,是古希腊第一个有传世作品的人。该学派探索宇宙的本质、本性,即“自然”(physi s),确立了物质性原则,还产生了辩证发展的萌芽意识。第二个学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代表毕达哥拉斯是泰勒斯晚年的学生,该学派以数学见长,它以分析的方法,从 量的规定性方面研究世界的本质属性。第三个学派是埃利亚学派,其特点是深入系统地 发展了逻辑推导和知性抽象,增强了人们主观上推动科学研究的能力。其主要代表巴门 尼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这个哲学概念,真正触及了宇宙自然的根本 。 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撰文明确指出:人心充满着理智与情欲的冲 突,理智是人心中最好的部分,情欲是人心中低劣的部分[1](P.44)。这种人文观念, 既是对古代希腊文明的一个认识和小结,也是对未来科技文化的一个开启,对西方社会 的人群心态有着长期的主导性影响。到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对上述观念的某 些偏颇之处有所纠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三章中提出的看法是:理性是神圣的 ,是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情感对人也是有益的,如悲剧就能陶冶人的情感。一个有理性 的人必须使理性和情感保持正当的关系,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继续强 化着崇尚理性的社会心理。他进一步提出了求知是最快乐的事的命题,“求知不仅对哲 学家是最快乐的事,对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我们看见那 些图象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 ” 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崛起,罗马帝国接过了希腊的文明,赋之以务实、宏伟和行动 的理性。几百年过去了,到公元纪年初期,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一文,提出了崇高是 “伟大心灵的回声”,成为一种主要哲学思想。他这篇论著中还通过分析柏拉图的人生 道路,提出了“竞赛”的人生范式。他引用柏拉图的话说,有一种缺乏智慧和善良的人 ,他们成天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从不翘首展望真理,也不抬头高瞻远瞩,所以他们享 受不到纯洁而持久的快乐。他们只是像畜生一样,两眼永远朝下,看着土地,看着自己 的食槽,只知吃饲料,长肥肉,繁殖下一代。他认为,这是一种人生的道路。但还有另 一条人生道路,是把人们引向崇高的道路,“这就是摹仿过去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并且 同他们竞赛。”即使在竞赛中为前人所挫败,也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地方。罗马文明中的 “崇高”、“竞赛”、“纯洁而持久的快乐”这些观念,也就与爱智、求真为特征的古 希腊文明一起构成了欧洲文明的主体。随后,这个文明范畴中的无私忘我、温顺善良品 质,也由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希伯来人传到罗马的基督教给添补上了。据史载,公元1世 纪,当第一批耶酥的信徒们到达罗马,并开始传播他们关于一种普天之下皆兄弟这一新 的教义时,没有人反对。罗马历史上信奉多神教,大街上满是各种宗教的传教士。过了 不久,罗马市民发现传讲耶酥教义的男男女女与一般的罗马僧侣迥然不同。“他们全都 一贫如洗,却对奴隶和动物很友好。他们并不见钱眼开,反而尽其所有乐善好施。他们 无私生活的榜样使许多罗马人受到感动,从而放弃旧的信仰,参加了基督徒的小社团。 ”[2](P.124)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黑暗,在16至17世纪宗教改革后,成为科学技术的 同道。尽管基督教是虚幻的意识形态,但其教人从善,鼓励人们从事科学研究造福人类 的思想,却又成为迄今为止西方社会文化中不可不承认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