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2)04-0028-05 一、本体论探究的不同路向 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家国同构”的农业自然经济小生产特质,历来强调—天人、合内 外、重情意、轻对象、讲名分、好面子。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性 ”,由此尽心即可知性,而知性即可知天。作为中国人认识结果的中国文化并非绝对没 有知性的提升和理性的追求,然而其体用一如、即体即用、物我相依、圆融无碍的思维 定势,又不但把认知主体跟认知对象混为一谈,而且还把认知主体中的不同思维要素和 不同思维阶段混为一谈。直到现在,人们改造世界观的着眼点,并不在“外向型”的辨 识对象、探究原因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而是在于“内向型”的培养感情、端正态度 和跟领导保持一致。 不少学者都分析过,西方文化源于对外界自然的惊愕,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对自身生命 的体验。由此中国传统文化是种“实用操作型”的文化;其提问题方式,首先是操作论 上的“成败利害”,而不是认识论上的“真假对错”。所谓“功夫即本体”,中国文化 所理解那作为最高根据的“道”,就并不是跟人类活动无关的“终极存在”,而是人类 活动本身的“途径、道路”(条件、方法、过程等等)和“自身修为”(怎样做人)。中国 古代哲学对作为天地万物演化本原和逻辑究竟的恒久不变“最高存在”的研究,是由道 家开创的。它一开始就表现为对“道”的探讨。“道”的本义是人所走的道路途径,引 申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和根据。道家哲学认为:“道”为万物之宗,又是万事之始 ,更作万象之源。一方面万物恃道以生,由道以成,万物绝不离乎道;另一方面大道周 行,无所不在,大道亦绝不离乎万物。这个作为宇宙本根或哲学本体的“道”,本是个 理论抽象而不是经验的存在,因而只能由哲学智慧所觉解,不能由科学实证来把握。然 而其实用操作论的基本取向,又使得先秦“反思批判型”的道家哲学演变为两汉以来“ 政治实用型”的黄老之术,突出其实际应用的验证。 我们知道,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一直在寻找自身“形而上”的 理论依据。因而人的认识开始,总是向着面前林林总总的对象问个“为什么”的。人的 自我反思,也总是要指向天地万物的大本大源而寻根究底。人们正是在对这万物本源的 追究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理由。哲学上所谓的“本体论”,就是指关于世界的本 源、本体或本根的学说,其使命即在于为人类寻找“安身立命之本”。这里所谓“本源 ”之说,原义是非创造的开始和根基,因而也叫做“始基”;而所谓的“本体”之称, 则是指天下万有大全的永恒最高存在,因而被称为“万象之本”;还有所谓“本根”之 义,更包含有始基、究竟和统摄三重意味,是指既周遍一切而又跟万物相对峙的“玄元 ”。而人类哲学的智慧,则由此得到了对象化的表现。 重复一句,“道”的本义是道路和修为。它既不是精神本体,也不是物质本体,而是 实践本体和过程本体。西方哲学描述的本体,或者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的纯思维对象 (如唯心论的“理念”、“绝对精神”),或者是可以经由经验实证所引发的绝对实在的 设定(如唯物论的“原子”、“物质”);而中国哲学理解的“本根”,却只能是依赖于 自身直观“感悟”而得到对万物总体那“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功能性体会。中国的 哲学本体论,并未完全从宇宙本根论和人生本源论中分化出来;由此跟西方式本体论的 “构成论”特征不同,中国式本体论是“生成论”的。它并不执着于对象“物”的最终 结构,而着眼于主体“事”的循环演化。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宇宙不外是一个永恒生 生不息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系统;生命永恒不止的“大化流行”,构成了宇宙、天 地、万物最重要的本质。由于中国哲学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同处于宇宙生命演化 的有机连续整体系统之中,因而没有从严格的意义上将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人与 天造成一种共时性的、空间性的分离,没有产生纯粹意义上的对象化形式和逻辑思维方 式,因而也就没有西方人所理解的那种纯粹的本体论。 西方哲学对“物”的把握,由于“工具理性”的作用而造成形式与内容之分裂;中国 哲学对“事”的理解,则因操作主体体验而把手段与目的全圆融为一体。在中国古人的 心目中,宇宙本体跟现象世界是“不即不离”的。所谓“即体即用、体用一源、显微无 间”,是指本体与现象既分又合、藕断丝连的某种联结关系。在这里,殊相、个别不但 不跟共相、一般相分离,而且这两个方面还包涵互摄形成“大全”。这个所谓“大全” 是一切经验性表象的总体。由此“本根”同时也就具有规律、规范和规则的多种内涵, “别无选择”的规律跟“可以作弊”的规范一直混淆不清。 就这样,“道”的主要含义,便也就引申出“事之所由”的“如此这般”,而不是“ 物之所因”的“因为究竟”意味。由此中国人探求宇宙本根的理论特色,一是“天人合 一”的物我交融,探求宇宙即探求自己,研究心性即是研究本根,“仁者心动”决定了 “风吹幡动”,改造思想也就是改造世界;二是“知行合一”的体用一如,从身心实践 入手,最后则归结到实用效应,能够表现出“实际效果”的也就是“客观真理”。按中 国哲学“天人合一”和“体用一如”意味,乾坤为大天地,人身为小天地,天人之间全 息映照、互相贯通、圆融无碍,此亦即《庄子·齐物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 与我同一”是也。西方人对本体的追究倾向于“以物观物”那“无我之境”的对象化考 察,而中国人对本根的探求却执着于“道始于情”那“自我中心”的主体性体验。由此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于己讲究“修心养性”,于人突出“动机追究”;无 论什么都总是强调主体性的“从我做起”,而不是对象性的机制探究,并把一些指导操 作的口号和提法摆在极为醒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