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2)04-0132-04 炎黄文化对“与时俱进”理念的表述及其传承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究竟是关于人的传说还是神的传说,这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严 谨的论证。然而,形成了传说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形态。炎黄文化作为 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是确实无疑的,它深刻地影响着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源头。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内容和形式至今仍然有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 重要意义。尤其是“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特别需 要发扬光大。 “与时俱进”这个理念生动地体现在远古传说里关于炎帝神农氏创农耕、开市场、尝 百草、兴医药并为之献身的开拓创新的实践活动中,也生动地体现在远古传说里关于黄 帝轩辕氏创舟车、建房屋、制衣裳、造文字、教人伦的开拓创新的实践活动中。这个理 论在理论上的表述,较早见之于《周易·乾卦》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也应如此不停地自我奋发图强。又指出:君子“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乾指积聚沛然刚健的阳气而成的天,意思是说,君子应如天之 然健强振作不已,追随时光向前发展的精神。《周易·丰卦》中还指出:“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思是说,太阳正居中天 必将西斜,月亮圆满盈盛必将亏蚀;天地自然中的盈满亏虚,都是伴随时间的变化而更 替着消亡与生息的,作为人就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1]。古人从对天体运行和社会变动 的长期观察中感悟到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与时偕行”、“与时消息”,这是很合乎情 理的。太史公司马谈对黄老学术作过如下概述:“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 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 多。”[2]虽然司马谈这里总结的是汉初黄老之学为基础的新道家思想,但就上述炎帝 、黄帝创农耕、教人伦等实践活动看,从黄帝、炎帝率部落由陕西沿黄河向山西、河南 、河北的大迁移的实践活动看,以及从黄帝同炎帝之间由战争到和平的大变动的实践活 动看,炎黄时期的哲人从大量的、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与时迁移”的理念, 也应该是无疑的。司马谈所说的“与时迁移”,显然与《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 、“与时消息”的理念相一致,都是指圣贤君子所思和所为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 变化而有所进取、有所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无所作为。 在中国文化里,“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是修身养性中同一级别的两个重要德目 。“与时俱进”才能“开拓创新”,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包涵。因此,使用 “与时俱进”一说时,就兼含着“开拓创新”之义。犹如司马谈所说的“与时迁移,应 物变化”,后者指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时势有所进取、有所创新,而这层意 思已经包含在“与时迁移”的内涵之中。《周易·系辞》中指出:“日新之为盛德”。 意思就是说,圣贤君子的“德”就在于变化不息,不断更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 。黄老以来,许多文典都发挥了炎黄文化中的上述理念,并定位为君子为人处事、修身 养性的至要精神、态度和德行。例如,《礼记·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隋书·杨约传》中写道:“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 患。”宋代思想家何坦在《西畴老人常言》中讲:君子必“循序而进,与日俱新。”《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提出:“君子之学必日新”,要有“扩前圣所未发”的精神和 态度[3]。这些名句格言与炎黄文化中“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和“与时迁移”的 理念一脉相承,都是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同这种理念对立和相反的是 “与时沉浮”或“与世俯仰”。指的是因循守旧,随波逐流,随俗应付。韩愈曾指出: “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 传也。”他认为:“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他的学生问他:圣贤的书 ,文辞各不相同该学什么?他答道:“师其意,不师其辞。”意思是要学其精神,加以 运用,而不可只背诵辞句[4]。在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中,仁人志士、贤达君子都十分重 视“与时偕行”、“与时消息”、“与时迁移”的修炼,而不齿于“与时沉浮”、“与 世俯仰”,要求自己用功深入而有所建树,开拓创新而决不因循蹈袭前人轨辙。到了现 代,“与时俱进”成了我国的一条成语。这依然是对炎黄文化中“与时偕行”、“与时 消息”、“与时迁移”理念的传承。梁实秋在散文《盆景》中写道:“我多年来飘泊四 方,所见盆景亦夥,南北各地无处无之,而技艺之精则均与时俱进。”[5]这是说,好 的盆景制作者懂得,人们对盆景的玩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因此栽植盆景的技艺也必须 与时俱进。 炎黄文化开辟的中华文化的先河,凭着与时俱进的理念,流淌到了21世纪。2001年,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质。”[6]使用“与时俱进”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可谓用词精确贴切, 用意殚精极虑。它既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得到深刻的揭示,指明了我们对待马克思 主义应有的正确态度,又使炎黄文化中“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和“与时迁移”的 理念承继下来的“与时俱进”的理念获得了最新的时代精神。用“与时俱进”这个理念 来描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深刻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互 补性。犹如当年毛泽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这个理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那样,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化,更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使我们的干部更清 楚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