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来维系国家 民族发展与前途命运的一种文化意识,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治国安民的政治范畴 。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儒家的忧 患意识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忧国患民的种种形态、进步意义、历史局限以及它在 当代社会的表现,作一些初步梳理,并权衡其利弊得失。 一、忧患意识的历史渊源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传》:“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司马迁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其所谓忧患,大致包括忧己患名、忧生患命、 忧道患志和忧国患民等几个方面,或表现为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喟叹,或展示出对有限生 命与无限宇宙之悬殊、矛盾的感慨,或为追求理想的人生模式不可得而哀伤,或为国家 民族的危亡、人民群众的苦难而耽忧或苦斗。这都是对人生的探索,标志着人格力量的 觉醒。其中当然以“忧国患民”价值最高,影响特别深广。它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儒家的“忧患意识”孕育于春秋时代,其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孔子和孟子。 孔、孟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和品质,“礼”则是一种 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孔子解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则是实现仁的有效保 证,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发展这种学说,提出“以德王天下”的政治主张。他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确立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 “(一个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孟子·舜发于畎亩这中》)孟子告诫统治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 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由此不难看出,孟子的忧患思想是很强烈的。总之,孔、 孟都希望看到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的稳定而 有秩序的社会,担心的是出现“礼崩乐坏”、百姓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孟思想中的忧 患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 同世界”以礼义为纪,各司其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是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 代仁人君子忧国患民,就是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理想。它激励着中国世世代代的知识分子 ,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息。司马迁所歌颂的“发愤之所为作”的圣贤先哲,鲁迅所赞扬的 那种“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都是这方面的楷模。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封建宗法制已逐步确立 。因而,儒家的忧患意识与这种宗法社会关系极为密切。“国家”二字浓缩了“国”和 “家”的关系:一个家族和家庭是国家的缩影,一个国家是家族和家庭的扩大,家国同 构,身、家、族、国融为一体。忧国患民必然注入这种血缘因素,它既是一种动力,又 是一种累赘。孔子强调:“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汛爱众而亲仁”;“事父母,能 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忠孝 一统,族权与政权一致。儒家正是利用这种血缘、伦理情感,依靠宗法社会关系,以构 筑其仁学体系。倒过来,则更强化了封建宗法社会。因而,儒家的忧患意识常常与人格 悲剧联系在一起,势必潜伏着不可逆转的精神危机,导致无数先贤的命运不幸,行程坎 坷,演奏出一曲曲历史的悲歌与壮歌。 二、“忧国患民”与忠君报国 由于封建宗法制的家国同构,忧国患民必然与忠君报国联结在一起。君王是天之骄子 ,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威,是国家的主宰,社稷的象征。被神化了的君权,带来儒士 的愚忠和百姓的迷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忧患的自由成了“他由”, 主动变成了被动,从而使许多志士仁人的爱国壮举演成一幕幕悲剧。 这类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特别在多事之秋,在祖国危亡的关头。忧国 患民本来是一种崇高的道德风范,具有伟大的政治目标和无私的献身精神,但是在旧时 代却始终渗透着忠君思想,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屈原“哀民生之多艰”,“恐皇舆之 败绩”,为了挽救楚国免于灭亡,他冒死忠谏,与投降派进行顽强的斗争。然而,昏聩 的楚怀王不但没有采纳忠言,反而将他流放到洞庭湖一带。屈原壮志未酬,又眼看郢都 陷落,百姓涂炭,悲愤交加,乃自沉汨罗。他留给后世的是满腔忠愤,一曲悲歌。岳飞 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在《满江红》一词中立下誓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决心“踏破贺兰山”,“收拾旧山河”;可是面对奸贼与皇上的十二道金牌, 明知是陷井,却服服帖帖地听命,终致遇害。可谓慷慨悲壮,饮恨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