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西方现代化运动的产生而最早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注:参见(美)艾恺:《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后来随着现代 化运动向非西方地区的拓展,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开始在非西方地区活跃起来。如果说 西方文化保守主义面临的只是现代化运动所引起的人的异化问题,那么,非西方地区的 文化保守主义除人的异化问题外,还面临着一个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因此 ,非西方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往往采取一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形式,用“国粹”或“民 族精神”来和西方文化的“普遍价值”分庭抗礼。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虽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保 守主义思潮有着相似的思想内容和关心的共同主题,但由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 在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出现的,面临着不同的“前现代”传统的实 在内容和特殊的历史处境,因此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1840年后,中国逐 步失去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始终存在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与此相适应,民族主义十分 高涨,弥漫并支配着中国近现代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及其演化过程。振兴民族,救亡图存 ,是摆在每一个黄炎子孙面前的首要任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不例外,它的形成和发 展始终与民族主义联结在一起,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的各种主张,就其动机来看,都是 出于振兴民族、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选择一条强国富民的文化出路的考虑。 当然,我们说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 保守主义者只关切中国的命运及其特殊的历史处境,实际上他们在关切中国命运的同时 ,也在关切人类遇到的普遍问题,并力图将二者协调一致起来。美籍华裔学者张灏教授 曾指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似乎理解到,他们的某些问题不单是中国文化群体的成员 所特有,也为人类全体所共有。”(注: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见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综观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演化历程,文化 保守主义者主要是围绕这样三个问题来运思、争论和架构他们的文化理论的:一是本土 文化(中学)与外来文化(西学)的关系;二是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三是西化与现代化的 关系。很明显,这三个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其他一切落后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 然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完全一致,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另一显著特征。对于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是历史而非逻辑的,一个 文化取向上的保守主义者没有任何理由也必然是政治上保守主义者。换言之,文化取向 上的保守主义者,在政治取向上既可能是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 者。如章太炎,是古文经学大师,“国粹派”的精神领袖,文化取向无疑是保守的,但 同时他又是革命团体光复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政治取向较为激进。再如熊十 力,参加过辛亥革命,对封建专制深恶痛绝,是一位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志士仁人,但 他的文化取向则比较保守,是现代新儒家的重镇。 造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不完全一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化 过程所引起的传统之一元化网络结构的解体,导致了文化道德与政治秩序的分离,从而 “使得人们把民族的政治秩序当为一个可以独立于社会习俗以及帝国主义所表征的伦理 精神信仰和相互交织的网络之外而存在的东西。基于此,文化的问题与政治的问题势必 被区分开来。”(注:傅乐诗:《现代中国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见《近代中国思 想人物论——保守主义》。)这样人们完全可以以一种纯粹文化的态度对中西文化取西 化或保守主义立场,而于其政治取向是否自由、激进或保守了无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习 以为常的那种把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混为一谈,把文化保守主义者说成是旧的政治秩序 的维护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将章太炎、熊十力等人称之为“保守主义者”或“文化 民族主者”,仅指他们的文化取向而言,并不表明他们的政治取向,也未包含有任何褒 贬的意义。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第三个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美籍华裔学者林 毓生教授曾指出:“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同二十世纪的第二代知 识分子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但这两代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专心致志的却是一个 有着共同特点的课题,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转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入手。如果没有能适应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新的思想意识, 以前所实行的全部改革终将徒劳无益,无济于事。这种观点与那些强调政治权力、社会 条件或经济生产方式的社会改革理论相比,则是强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政治、 社会和经济的改革。”他把这种“文化优位意识”称之为“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 径”。(注: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页。)林教 授这里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而言的 ,并认为这是他们之所以主张西化和全盘反传统的思想根源。然而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 更开阔些,那么就会发现,不唯反传统主义的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就是维护传统 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都具有这种“文化优位意识”。例如,几乎所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都把他们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的“国魂”或“立国之本”,从而把维护传 统,弘扬本土文化看成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