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按照国际国内形势,把华侨支援和参加祖国抗战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中,华侨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尽最大的力量支援抗日战争,从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指出了华侨在中国抗战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筹赈总会 归国服务团 输财助战 团结抗战 国民外交 统一战线 《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是一个老题目。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工作者对这个题目作了许多研究,写了不少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文想在先驱们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和视野,谈谈华侨对抗日战争的特殊作用与特殊贡献。目的是为了歌颂海外侨胞在祖国危难时期立下的历史功勋,进一步发扬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激励后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统一大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华侨身居异国他乡,所处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条件都和国内不同。因此,他们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的方式方法,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和国内同胞不一样。他们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 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前,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看作是威胁它的统治地位的主要危险,因而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步步退让,实行不抵抗主义,而把力量集中在反共内战上,致使中华民族走上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面对这种危险局面,海外侨胞忧心如焚,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反共内战,和共产党携起手来,共同抗日,挽救民族危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几天,缅甸、新加坡的华侨总商会就先后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发出通电,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十九路军奋勇抵抗。侨胞们闻讯后,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声援十九路军的电报如雪片般从海外飞来,希望十九路军“坚持到底”,“决不后退”。当十九路军打了胜仗的消息传到海外,华侨社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载歌载舞,以示庆祝。为了鼓舞十九路军多打胜仗,侨胞们寄来了大批款项、物资,以示慰劳。 1935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者又把侵略魔爪伸进华北,国民党当局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决定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宣布“华北自治”。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引起海外侨胞的极大愤怒。南洋、北美等地许多华侨团体纷纷给国民党当局拍来电报,指出这两个协定是“亡国协定”,海外华侨决不承认①;同时毫不客气地指出,国民党的领袖们如不抗日,“可以下野”②,“勿误国家”③。 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各派各军无条件地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个宣言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说“几年以来,各方面爱国人士,都提出了许多救亡图存的方案……不曾有一种主张比这宣言中提出的更实际而具体的,更足以代表目前全国人民最广大而深刻的要求的;全民族的真诚觉悟以及救亡图存的方针,也没有像这宣言中表现得如此之深沉而正确。”④正在莫斯科过流亡生活的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领方振武看了宣言,“大受感动,潜到美国去宣传”⑤。他向美国侨胞的讲演中介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受到侨胞的赞赏。 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在华侨社会中引起空前强烈的反响。欧洲、北美、南洋各国的华侨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和通电,游行示威,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侨胞们认为:“在此国破家亡千钧一发之秋”,青年学生继承“五四”、“五卅”的革命精神,“作民意先锋”,“足见人心未死,众志成城,中国虽有亡国之政府,实有不愿亡国的人民”,海外华侨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日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⑥侨胞对一二九运动的态度既是对青年学生爱国行动的强有力支持,又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从此以后,华侨的救亡运动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华侨社会逐步消除了党派帮会的门户之见,联合起来,共赴国难。 在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西安被扣的消息,引起了广大华侨的极大关注。他们说:“西安之举,国命所系”⑦,必须妥善解决。怎样解决才有利于国家的安全?旅德侨胞提出了三项建议:“(1)应站在中国前途的方法去进行谈判;(2)反对任何内战;(3)仍然努力联合战线。”⑧不论从过去还是从今天的观点看来,这三项建议都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它反映了侨胞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不但反映了广大侨胞的要求,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愿望。当蒋介石答应了张、杨二位将军提出的联共抗日的条件而获得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侨胞们深感欣慰。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以前,海外华侨救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督促国民党当局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争取国内和平,实现抗日。为此,侨胞们一方面严肃地批评国民党的错误政策,一方面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一切抗日要求和举动。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国民党当局改变态度和政策。众所周知,当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为国民党统治集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自己不抗日,也不准人民抗日。国民党当局曾公开扬言:“侈言抗日者杀无赦”。许多仁人志士就是国为要求抗日被国民党当局投进监狱,甚至杀害的。所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要求抗日是有危险的。华侨由于身居海外,国民党当局对其鞭长莫及,言行相对自由些,所以敢于公开批评国民党当局的祸国殃民政策,甚至公开提出:如果你们不抗日,可以下台!这种言论自由,当时国内同胞是不可能有的。后来,国民党当局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和态度,无疑有华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