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三十年代曾兴起一场农村改革潮流,这个潮流由官方的合作运动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运动汇合而成。它源于两个出发点:理想的追求和实用的考虑。 官方合作运动在三十年代前半期曾盛行一时,成为国民党政府抗战前所谓“黄金十年”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理想,但当它真正成为一场运动时,国民党的主要考虑却是实用的——反共。始终执著于理想追求的是无党派知识分子,但他们又带有不切实际等种种弱点。二者在理想上是共同的——都试图走出一条既非资本主义,又非共产主义的道路,但对实际问题的看法却有分歧。共同性使他们走到一起形成了这场运动,但在运动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更加深刻。这个运动失败的过程也是双方离异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运动的失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仅失去了农村,也失去了想通过改良改造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终导致它在大陆的全面失败,以及在台湾推行一套新的农村政策。 一、合作运动的理论基础——第三条路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思想界有一股很强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潮流。可以说,国、共两党都是这股潮流的果实。与共产主义思想不同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其他许多非共产主义但又激进的知识分子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反对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们试图走出一条中间道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称之为“第三条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合作思潮及实践实际就是追求第三条路的产物。中国早期合作主义鼓吹者汤苍园(1881—1931)所提出的话颇具代表性:“合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其势力所及,将破坏经济帝国主义而有余,但它的方法,则与马克思主义不同。合作主义不注重革命,而注重建设,不假手国家,而期成于团体,其进也渐,其行也远。”①一句话,就是改良,其原则有两点:一是不要阶级革命,二是不通过国家政权。但这第二个原则并未被普遍接受。另一个中国早期合作事业的积极鼓吹者薛仙舟(1878-1927)就强调国家的作用。1927年他给南京国民政府写了一个《全国合作化方案》提出设立“全国合作社”为全国合作运动的总机关;设“合作训练院”以军训方式培养干部;同时还设全国合作银行以赞助合作事业。该方案写成后,经陈果夫送蒋介石及胡汉民阅。同年九月薛因被车撞伤感染去世,之后该方案在《中央半月刊》上发表。由于当时蒋忙于政治斗争,该方案即被搁置。但由于其中的基本理论得到国民党上层人士的一致认可,故可看作是为以后官方合作运动的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中实践最早、实践时间最长的是晏阳初,但在思想和理论上影响最大的则是梁漱溟。他们理论的出发点与官方合作理论有三点不同:一、他们不是从抽象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概念出发,而是从民族危亡、黑暗的军阀政治的现实出发;二、不像薛的方案没有着落,他们一开始就明确了农村是他们行动的出发点;三、合作社在他们最初的思想中不占地位。在理论上,这些无党派知识分子的计划是复兴农村,包括经济、社会组织、社会风气等的全面复兴和更新,故他们称自己的实践为“乡村建设”。实际他们计划的核心却是人的教育和改造。如晏阳初认为他的最大目标是“造人”②,他认为一旦农民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并知道了各种事情的真相,变成了“新民”,军阀们就会发现剥削农民和发动战争不再是件容易事了。 由于这些理论和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切实际,在实践中他们逐渐引进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后面我们还要述及的,他们逐渐把合作社的推行当作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二是梁漱溟也逐渐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概念来解释自己的思想。1941年他声称:“我只信社会主义,而不大相信共产。”③次年他又更详细地阐明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废除私有制度,以生产手段归公,生活问题基本上由社会共同解决,而免去人与人之间之生存竞争。”④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条路模式。这种共同的理论基础成了三十年代无党派知识分子和政府在乡村改良运动中得以合作的重要因素。 二、二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乡村改革实践 晏阳初,从中学起在香港和美国受教育,1918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即应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之聘到法国去帮助华工。在法国他教华工识字及读、写书信,获得华工的感激和法国政府的好评,这决定了他后来一生的道路。1920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历史和政治硕士学位后回国,着手国内的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8月他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并逐渐把工作重心移向农村。1926年应河北定县翟城村乡坤米迪刚之邀将定县作为平教会的“试验区”,设立平民学校,开始他的乡村建设实践。从翟城一村逐渐扩展,并于1930年6月将平教会总部迁至定县。 平教会的工作一开始就把架子铺得很大,如1927年1月基本定型的组织结构包括行政、研究和训练三个大部门。其中行政部门包括总务、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华侨四部;研究部门包括调查统计、平民文学、视导训练、公民教育、生计教育、直观教育、妇女教育、健康教育八科;训练部门包括平民教育师范院、育才院、研究院三个院。以后随平教会的工作日益转入农村,于1929年将原属乡村教育部的农民教育股也升为部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