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两个相互配合的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但在敌后战场上,也有一些国民党军队和行政系统存在和活动。本文拟就国民党在山东敌后战场的概况、地位和作用等作些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一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标志着山东全境沦为敌后,一直到抗战胜利,国民党始终是山东敌后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在山东的具体情况,其敌后活动可分四个阶段。 1938年5月山东全部沦为敌后至1938年底范筑先殉国、聊城失陷和石友三部调到河北南宫、冀县一带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国民党在山东的力量可以分为三大系统。一是进驻山东的国民党主力部队西北军石友三部。1938年4月,第60军军长石友三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率部由徐州进入沂蒙山区的沂水、蒙阴、莒县和泰安、新泰等地。6月初,第69军扩编为第10军团,石友三升任军团长;二是日军进攻山东时未随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南撤、坚守原地的国民党地方官员,主要有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范筑先和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张里元等;三是新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及其在各地蜂起的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游击武装。1938年1月,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在鲁西南就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着手恢复因韩复榘退却而瘫痪的山东行政系统,收编各地抗日游击部队,以谋求在山东敌后立稳根基。为控制全省各地,沈鸿烈选择鲁中沂蒙山区作为省府驻地,在其它各地分设鲁西、鲁北和鲁东3个行署。之后,沈鸿烈率省政府辗转鲁西、鲁北各地,联络各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回籍旧军人等以国民党名义组建的抗日武装。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夏,国民党在山东的武装力量有15万余人。这一时期是国民党在山东恢复和重建其统治系统和力量的时期,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状态。 1939年初国民党东北军于学忠部入鲁和省政府进驻鲁中至1941年底东北军将领牟中珩继沈鸿烈任省政府主席为第二阶段。这是国民党在山东的力量最盛的时期,武装力量达17万人①。其特点是分属于军、政两个系统。军事系统主要是鲁苏战区东北军于学忠部及其收编的武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为了加强在日军后方的力量,并压迫、限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发展,在山东和苏北地区设立了鲁苏战区,任命于学忠为鲁苏战区总司令,江苏、山东两省主席为副总司令。1939年初,于学忠率东北军第51军、第57军共2万余人进驻鲁中和鲁南山区。为了便于统一指挥鲁苏战区所属各地游击部队,于学忠设立了鲁东、鲁南和苏北三大游击指挥部,并将山东分散的游击部队改编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到1941年底共编有10个纵队。政权系统主要是山东省政府及其所属保安部队和地方实力派。1939年初,沈鸿烈率省政府抵沂蒙山区后,着手建立健全国民党在山东的行政组织。到1941年底共设立了16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107个县政府。在军事上,沈鸿烈改编原韩复榘手枪旅吴化文部为新编第4师,接着,又扩建了新编第1师。另外,沈鸿烈还设立了山东省保安司令部,整编地方游击部队。到1941年底,共整编了3个保安师、16个保安旅和9个保安团,此一时期,日军在华北进行多次“治安肃正”作战和治安强化运动。在山东的国民党力量也多次遭到日军的“扫荡”。但总的来说,日军重点进攻的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在山东的国民党力量处于相对安定状态。 1942年初牟中珩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至1943年8月鲁苏战区和省政府撤离山东为第三阶段。1941年秋,沈鸿烈去重庆。1942年1月东北军第51军军长牟中珩任省政府主席。这一变更,使国民党在山东的力量由军政分立,成为军政合一,在名义上形成了统一的领导中心。这是国民党力量在山东急剧衰弱时期。到1943年8月鲁苏战区和山东省政府撤离山东时,其军队由1941年的17万人下降到6万余人。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为使华北成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的兵站基地,加紧了对敌后抗日力量的进攻,在山东一度改变过去重点进攻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策略,企图先压迫抗日动摇的国民党军队投降。“对山东地区的扫荡,敌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及其参谋长河野悦次郎认为:应首先扫荡对抗日持观望态度的国民党军队,争取其中与日军有来往的一部归顺,以扩大政治影响;然后再扫荡坚决抗日的共产军。”②自1942年2月至8月,日军对于学忠部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扫荡”。1943年2月,日军再次进攻鲁苏战区总部及其主力第113师。几次扫荡使东北军伤亡惨重,几溃不成军。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军队内部进步与顽固势力的斗争进一步尖锐化,导致军队分化。1942年8月3日,第111师师长常恩多率部举行起义,脱离国民党系统,率2000余人走到八路军阵营中。而大部分国民党军队力求自保,纷纷投靠日本,充当伪军。1942年4月,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鲁西行署主任、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率2.5万余人投敌。“孙良诚的行动,对重庆方面在华北的将领,在心理上给予很大影响,从此以后,归顺部队逐渐增加。”③1943年1月,国民党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等率约4万人投敌。6月,第112师第334旅旅长、鲁南游击指挥部总司令荣子恒率2万余人投敌。5、6月间,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被日军俘虏,率所部1.3万余人投降。至于小股国民党军队投敌的更多。国民党在山东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鉴于东北军损失惨重,兵员械弹补给困难,大量军队投敌,再加上日伪的进攻,难以坚持,于学忠屡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求派军队接防。蒋介石决定派其嫡系部队第28集团军李仙洲部即刻入鲁。1943年8月,于学忠、牟中珩率鲁苏战区总部和山东省政府西撤到安徽阜阳。 1943年8月鲁苏战区和山东省政府撤出山东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为第四阶段。自1943年1月,李仙洲部陆续到达鲁南、鲁西南地区。日军为了加强对山东的控制,尤其是平息因李部入鲁在伪军中引起的不安,进行了阻击。八路军对入鲁反共的李仙洲部也进行了打击。结果,李仙洲部入鲁半年损失惨重,只好退回皖北。这一时期,山东在军事和政权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组和变动。国民党将在山东各地的游击部队统一整编为山东挺进军,并划山东为6个军区,统一指挥各挺进纵队和保安部队。1945年2月,何思源继牟中珩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4月,为了加强对山东各地工作的指导,为抗战胜利后接管山东作准备,在专员区之外,又成立了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和鲁东等6个办事处,在名义上有统一的指挥,实际上不在山东敌后的山东挺进军指挥部和山东省政府根本起不到任何指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