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开幕词中,把抗战分为两个阶段,“自从广州失守武汉退出以前,是第一期;武汉退出以后是第二期”①。这种阶段划分是否科学,我们姑且不论,借用这种划分法对正面战场的抗战作一个系统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进而给其一个历史的、公正的评价。本文拟从如下五个方面作一系统比较。 一 国民党一二期抗战中的战略指导比较 1937年8月7日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上,首次提出“全面抗战,采取消耗战略”②。8月20日,由蒋介石签署的《大本营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中的第二点提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③。从文史资料上看,似乎国民党在抗战之初就已确定了以“持久战”来赢得这场战争。其实不然,抗战初国民党确定的“持久战”,既不同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持久战”,也不同于白崇禧后来概括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 战争之初,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对战争形势的发展是缺乏预见的。他们一方面感到此次中日事变已完全不同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需要一个旷日持久的解决过程,由此提出要“持久战”;另一方面又企图把局势稳定在当时的状况。大本营在战争指导要领中,对北面的第一战区的指令是:“实行柔性之攻击,……如敌军企图真面目与我决战时,则应毅然尽全力以防制之”;对东面第三战区的指令是:“迅将目下侵入淞沪之敌、陆海军及其空军陆上根据地,扫荡扑灭”;对南面的第四战区的指令是:“除对敌海陆空之扰乱,完成战备态势外,应充分准备参加第二期之作战”④。大本营这种北顶、东赶、南防的方针,目的是确保京沪政治经济重心,与敌长期对峙。这种“持久战”,实际只是一种消极防御战。而且,这种“持久战”还夹带着军事上的投机性。当淞沪战役进行至9月底时,战场形势已越来越不利于中国军队,此时,白崇禧曾提出应适可而止,保存国军实力。李宗仁也来电劝蒋介石,不要争一日之长短,应退到有利地带,诱敌深入,以达消耗战之目的。但蒋介石不听劝告。蒋介石所以如此恋战,是出于所谓的以“战略促进政略”,等待国际力量出面制裁日本,求得“速战速和”之目的。他当时曾对部下说:“9月28日,国际联盟大会已通过了‘谴责日本在华暴行案’,现在准备邀开‘九国公约’会议,我如在沪持久作战,将会引起国际的干涉。”⑤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权衡军事上之利害,决定撤退。翌日,蒋介石正式发布撤退命令,放弃上海。但到11月1日,蒋介石却在南翔军事会议上又下令,命已撤退的重返阵地,正在撤退的停止撤退,未撤退的不准再撤,目的是再好好打一下,以便11月3日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注重中日战争,“能对日本采取一种如年前国际联盟对意侵阿比西尼亚一样的惩戒行动”⑥。遗憾的是九国并未“惩戒”日本,而蒋介石的“政略”却严重损害了中国战场的“战略”。 淞沪战役后,日军以8个师团兵力,乘势猛攻,多路并进,直逼南京。南京虽系国民政府首都,但并无现代化防御设备,背水孤立,地形特殊,就战略而言,不宜固守。但蒋又首先从“政略”上考虑,虽认识到南京实难守住,但因南京是首都,却竟下令派重兵固守,结果是丢了城池又折兵,也未达到持久战之目的。 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从实际战争的教训中开始注重研究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⑦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武昌制定新的作战计划,确定战略方针为“以确保武汉为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⑧。这一战略方针在以后的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保卫战中初步得到贯彻。由此可见,国民党在一期抗战中是通过战争这所学校,逐步认识了战争的一些客观规律,逐步确定了比较正确的战略方针。 当国民党退出武汉进入第二期抗战后,在战略指导方针上变得成熟多了。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民党最高军事决策层对“持久战”的含义有了比较一致的、正确的认识。即认识到这种“持久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应“侧重于游击战与运动战”,“非有利地形,有利时机,不轻易决战”⑨;这种“持久战”“用兵方面期贯彻消耗战略,以达最后胜利之目的”⑩;这种“持久战”基本形式是以防御为主,但不是消极防御,而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攻击敌人,“连续发动有限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11)。第二 ,通过重大军事会议和举办各种军事训练班,加强了对战略、战术的研究,使国民党军队的上层将领对持久战的认识大大深化,促进了持久抗战战略的全面展开。如1938年11月25日在湖南南岳召开的军事会议,到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200余人,会议从战略高度全面研讨了第一期抗战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第二期抗战持久战略的全面贯彻起了推动作用。第三,初步形成一套为实现持久战略的战术,以及培养训练新的战斗力,和民运、战场统一指挥及敌情判断的经验。这些从战争中学来的经验,对持久战略的实现起了重要保证作用。 二 国民党一二期抗战的战术运用比较 与战略方针密切相关的是战场作战的战术运用。一期抗战在战场战术运用上,主要是采取了分散兵力的单线式的阵地战,无重点、无纵深、无突击力量,不敢集中优势兵力,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主动地出击及对敌人的迂回包围,把许多歼灭战打成消耗战。正是由于战术运用及其部署上的失误,导致整个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和退却基本上是被动的、无计划的和混乱的,它没有完成本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完成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掩护人民和国家主要生产部门进行有计划的战略转移的任务,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其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