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章以毛泽东对新记《大公报》办报的政治倾向所作的“小骂大帮忙”的论断为依据,运用大量史实,揭示新记《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并对其采取“小骂大帮忙”办报方针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毛泽东在谈到新记《大公报》办报的政治倾向,即对蒋介石政权的政治态度时,说过一句十分深刻的话:“小骂大帮忙”。 1926年9月1日,以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组成的新记公司大公报续刊。这“三驾马车”开业伊始,由张季鸾执笔,写了一篇题为《本社同人之旨趣》的社评,公开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作为办报方针,并为大公报社训。所谓“不党”,即“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所谓“不卖”,即“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所谓“不私”,即“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所谓“不盲”,即“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这“四不”主义,是包括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的具体概括。 毛泽东有一个经典的论断:“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报纸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总要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政治集团的意志和利益,总是一定阶级和政党的耳目和喉舌,这是一条真理。对大公报来说自然也不能例外。只要从大公报办报的亲蒋倾向上来分析,就不难看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大公报创业于天津,与南方的国民党势力本无渊源。蒋介石背叛革命后,1928年夏继续北伐。7月1日,蒋介石乘坐的专列到达郑州,张季鸾和蒋介石第一次见面。蒋随行的幕僚有邵力子、张群、陈布雷,都和张季鸾熟识。不久,张季鸾又到南京住了一个多月,和蒋介石属下的国民党人作了深入的接触。在8月27日到9月3日的大公报上,接连发表张季鸾以“榆民”笔名写的6篇《新都观政记》和3篇《京都杂记》。9月1日,张季鸾在《本报续刊二周年之感想》的社评中,表白大公报两年来迭次断言北方旧势力之必败,革命势力之必成,然后说:“虽然本报非任何方面之机关报纸,今者北伐完成,党国统一,本报续刊以来之信念,可谓得相当贯彻。然其立言精神,今昔则同。”紧接着表态说:“盖本报公共机关也,同人普通公民也,今后惟当就人民之立场,以拥护与赞助国民政府之建设。”这是它首次表明了拥蒋的态度。从此以后,大公报的亲蒋反共的办报方针日益明显。 1930年在蒋阎冯战争期间,张学良公开表示拥蒋,同年11月,张学良进关赴南京,与张学良有旧交的胡政之,先于张一日赶到南京采访迎张“盛况”,以后通过陈布雷访晤蒋介石,在谈话中,胡向蒋建议,“今日急迫应办之事,莫过于剿除匪共”、“剿共之事,军事与政治宜并重。”蒋表示采纳。蒋后来对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时,《大公报》先后发表《朱毛之祸》、《剿共与安民》等社评予以配合,进一步表明了其亲蒋态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并要于右任电告张季鸾,要张支持他的主张。当时,全国人民抗日救国、团结御侮的呼声四起,爱国学生纷纷组织抗日请愿,大公报面对读者的严词斥责,秉承蒋介石“不抵抗”的旨意,竟然提出“宁牺牲报纸销路,也不向社会空气低头”,张季鸾发表了大量鼓吹“缓抗”的社评。为此,大公报遭到社会上的唾骂,大公报馆还被人投了炸弹,张季鸾本人也收到装有炸弹的邮包以示警戒。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向蒋介石“兵谏”,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国,共赴国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大公报坚决反对“西安事变”,连续发表多篇社评,一方面吹捧蒋介石“他热诚为国的精神与其领导全军的能力,实际上早成了中国领袖。全世界各国都以他为对华外交的重心。这样人才与资望,绝再找不出来,也没有机会再培植。”另一方面诬蔑这次事变是因中共的“恶意的勾煽”所引起的,并恶狠狠地说什么“中国不容赤化暴动,是拥护国家民族生存事实的绝对需要,是赣乱八年以来的活教训。”“犹如人体之不能有癌肿,中国今日亟须建国奋斗,不能容忍内部之组织的捣乱。”亲蒋反共的气焰何其嚣张。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当局把张季鸾那篇《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加印了40万张,派专机飞临西安上空散发,作为他们射向中共和张杨的“重镑炸弹”。 1940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皖南事变。新四军部队损失惨重。重庆《新华日报》原有对事件真相的报道,被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所检扣,在版面上开了“天窗”。周恩来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蒋介石作愤怒的抗议。而《大公报》却连篇累牍发表社评,重弹“军令政令之统一”的滥调,胡说什么“军令必须统一,军纪必须整肃”,“必须绝对服从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即蒋介石)的命令”,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独立性,公然为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