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政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一个独特组织,在国民党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中政会”演变过程的述评,指明了“中政会”与蒋介石推行一党专政的内在联系,认为“中政会”的由盛到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政治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国民党,“中政会”,蒋介石,一党专政 在国民党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作为国民党的中央机构,它不管党务;国民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由它制订,但它本身并非政府机关。这便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有时又称中央政治会议),简称“中政会”。关于“中政会”的功能和作用,国民党自己的解释是:“中央政治会议为党政间之联系机关,亦即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沟通之枢纽,本党一切政策胥有赖于中央政治会议之设计、决定、审核与传递。故其作用实为党治下全国政治之发动机,居于中央与国府之间,受党的指挥,以运用其权能者也。”①这一界定在某种程度上阐明了“中政会”在党政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试就“中政会”的历史发展加以述评。 一、1924-1927年的“中政会” 从1924年初设立到1949年不裁自消,“中政会”存在长达25年。按照不同时期“中政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1924-1927年;1927年—1937年;1937-1949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革命任务繁重,为了减轻孙中山的工作负担,辅助他筹划大政方针,国民党中央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决定在中央层面设置一新机构。1924年7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应运而生,由孙中山亲自任主席,鲍罗延任高等顾问,委员包括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谭平山、许崇智、谭延闿、蒋介石、孙科、戴委陶等,均由孙中山指派。不难看出,这些人多为身居要职的国民党官员。 “中政会”初设时权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孙中山个人的政治咨询机关,其主要职责是讨论和议决有关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其决议须经孙中山本人或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批准方能生效,并由孙中山以总理或大元帅名义决定办理。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汪精卫先后担任“中政会”主席,并着手对“中政会”体制加以改造。1925年6月14日“中政会”第14次会议通过决议:“(一)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内设政治委员会,以指导国民革命之进行;(二)关于政治方针,由政治委员会决定,以政府名义执行之。”②根据这个决议,“中政会”已由初时政治咨询机关转变为政治指导机关,并开始对政府工作产生影响,地位有了明显提高。而1926年1月16日国民党二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总章》,则首次从组织章程上确认了“中政会”的地位和存在的必要性,规定“中政执行委员会遇必要时,得设特种委员会(如政治委员会等)”③。 1926年1月23日,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第一个系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组织条例》,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政会”隶属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特设政治指导机关”。(2)“中政会”设委员若干人,侯补委员若干人”,“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任之”。(3)“政治委员会由委员互选一人为主席”,“设秘书主任一人,秘书、办事员、书记若干人,由主席任命并指挥之。”④对于“中政会”的权力范围,条例未作具体规定。 上述组织条例的制订,使“中政会”由临时设置变为中央执委会下属的常设机构。但此时的“中政会”内部组织机构还比较简单,权限不很明确,地位也并不显要,其成员没什么特殊权力。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依照条例,推举汪精卫、谭延闿、胡汉民、蒋介石等9人为“中政会”委员,陈公博等4人为候补委员,顾问仍由鲍罗延担任,主席为汪精卫。 根据国民党二大关于“除国民政府所在地设置政治委员会外,各重要地点必要时,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之核准,得分设政治指导机关”⑤的精神,“中政会”的组织条例还规定:“政治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得推任同志在某地方组织分会,权限由政治委员会定之。”⑥此举旨在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控。据此,从1926年3月起,北京、太原、武汉、广州政治分会相继成立。 政治分会作为“中政会”的派出机构,负有指导监督当地政府政务之责,直接对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负责。北伐战争时期,各地政治分会对发展、稳定革命形势,巩固革命成果,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由于各政治分全分别为不同的地方军事集团所掌握,他们利用政治分会同中央抗衡,成为日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隐患之一。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汪精卫因受蒋介石排挤,以养病为由离职出国。4月,谭延闿继任“中政会”主席。“整理党务案”后,为控制“中政会”,1926年7月6日,蒋介石等人操纵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有关议案,决定政治委员会”每星期与常务委员会同开会议一次,此会被定为“中央政治会议”⑦。会议决定由蒋介石取代张静江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7月1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推举汪精卫、胡汉民等21人为新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由蒋介石任主席。 北伐发动后,蒋介石利用所占据的国民党中常会主席、军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及北伐军总司令的重要职务,极力扩充实力,捞取个人政治资本,以致造成党权旁落、军权独裁的严重局面。针对这种形势,1927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的主持下,依照提高党权、限制独裁的基本方针,对“中政会”体制作了较大调整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