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后挑战主权的诸多理论思潮中,“主权让渡论”是比较普遍地得到认同的一种 。“主权让渡论”的理论基础,就是历史久远的“主权可分论”,而今天的欧盟,则几 乎无一例外地被引为“主权让渡”的成功典范。然而,笔者认为,主权并非“可割”, 也不可“让渡”。本文拟分析这两种观点的逻辑和历史谬误。 一 “主权可分——让渡论”的基本观点如下:主权不是质的、而是量的概念,因此具有 可增减性。主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经济主权、政治主权、文化主权、金融主权、军事 主权、司法主权和信息主权等。(注:可参考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第267页;孙建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主权问 题上的不同战略意图”,《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第34—36页;王沪宁:“文化 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9 —10页;王铁崖:“第三世界与国际法”,《王铁崖文选》,邓正来主编,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0页;黄琛瑜:《欧洲联盟:跨世纪政治工程》,台北:五 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107页。)不同主权能够履行多种不同的功能。没有名义 和法理平等的主权。主权就像一个篮子,每个篮子里的东西不完全是一样的。大国和强 国的主权成分多些,小国和弱国较少。不仅不同国家的主权内容不一样,同一国家在不 同时期的主权内容也不尽相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导致主权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如 人权问题和国际协定等。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享有主权的标准不是一国应该怎么做 ,而是实际上怎么做。(注:[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沉思录》,刘小林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美]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Also see Mic hael Ross Fowler and Julie Marie Bunck,Law,Power,and the Sovereignty State-The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pp.123-129;Stephen Gill,“Gramsci and Global Politics”,in Stephen Gill ed.,Gramsci,Historical Materialsi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11.) 主权既然“可分”,当然也就可以“让渡”。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割让部分主权,建 立经济、政治联合体,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甚至全球联合。欧盟就是“主权让渡” 的成功范例。40多年来,西欧国家通过主权让渡,把一体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 现了经济(如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统一货币、统一大市场等)、政治(如欧洲议会 等共同体组织和欧洲公民资格、共同海关等)、法制(如欧盟法律的优先适用性)、外交 等方面的整合,把合作从“外捆式”转变到了“内嵌式”,超越了邦联阶段,具有了国 际法主体的资格。欧盟正在向欧洲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建立“多民族”的欧洲联邦国 家奋进。欧盟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成员国向其转让部分主权和国家职能的结果。正是 主权让渡造就了今天的欧盟。(注:参考付小随:“从欧盟看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主权和 职能的转移现象”,《全球化的悖论》,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第166—167页;邵景春:《欧洲联盟的法律与制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年,第262—265页;戴炳然:“欧洲一体化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对一个特例的思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41页。Also see Martti Koskenniemi ed.,International Law Aspects of the European Union,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20;William Wallace,“The Sharing of Sovereignty:The European Paradox”,Political Studies,Special Issue,1999,p.506;Andrew Linklater,“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 in the Post-Westphalian European State”,in Daniele Archibugi,David Held and Martin Kohler eds.,Re-imagining Political Community:Studies in Cosmopolitan Democracy,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