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伊”引发德美战略争吵 2002年1月底,阿富汗战事未平,美国就提出“邪恶轴心论”,预示将把反恐战线扩大 到伊拉克等国,企图用军事打击手段扫平对美形成“威胁”的国家。此举引起了德国的 严重忧虑。2月15日,德国外长菲舍尔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不要将反恐战争扩大到伊拉 克。他指出,必须防止使反恐战争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军事行动,“建立反恐怖国际联 盟并不等于为入侵任何一个国家发放了通行证”。菲舍尔还强调,“目前也没有证据显 示,恐怖分子本·拉登与伊拉克政府有什么关系。”(注:Munzinger-Archiv/IH-Zeitarchiv,Deutschland-Chronik 2002.)7月底,德法首脑在会晤中发表声明,要求美 国在军事打击伊拉克前应该得到联合国授权。8月3日,施罗德在汉诺威的一次竞选讲话 中,明确反对“不计任何后果谈论并考虑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还表示“德国不准备 参与军事冒险,而且也不再是个用支票外交取代政治的国家。”(注:德国之声:“美 国攻击伊拉克,德国不愿出人出钱”,http://dw-world.de/02-8-5.)施罗德的意思非 常清楚:第一,反对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第二,德国既不会出兵也不会出钱。施罗德的 表态使德美在对伊动武问题上的争执公开化,成为美主要盟国中第一个以鲜明立场站出 来反对美对伊政策的国家。此后,德国要员多次发表讲话,“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 坚持在对伊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双方辩论的内容也逐步扩展到战争与和平、单极与多极 、联合国的作用、盟国关系等战略问题,揭示出德美在伊拉克问题背后潜藏的战略分歧 和深层矛盾。 这些战略矛盾集中在外交与国际战略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理国 际危机能否轻启战端?这一由伊拉克问题引起的争论,折射出德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 深刻分歧。美国在历史上通过战争多有斩获,目前军事力量处于巅峰状态,加之军工利 益集团驱动和五角大楼“鹰派”掌权,黩武主义劲头十足,奉行“先发制人”战略。一 言以蔽之,“美国把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恐怖主义列为最高目标。”(注:Karsten D.Voigt,“EU-USA:Transantlantische Beziehungen in der Bewaehrungsprobe”,Integration 25.Jg.3/2002.)反观德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战争政策有深刻反思, 广大民众培植了深刻的“和平主义”信念,对美国的战争理论和政策极为担忧。施罗德 总理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应该通过非军事手段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通过“ 经济、社会、生态手段以及加强政治影响”来实现世界和平。这应该成为欧洲政策的突 出特点。(注:Munzinger-Archiv/IH-Zeitarchiv,Deutschland-Chronik 2002.)第二, 盟国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美国欲维护传统的“美主欧从”的盟国关系,而德国虽 然仍承认美国是西方领导国家,但期望在德美、欧美之间建立相对平等的、以“合作与 竞争”为特点的新型的盟友关系。德国强调,盟国之间应该“平等协商”问题,反对美 国盛气凌人的霸主态度。第三,国际事务谁说了算?美国谋求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秩 序”,即单极霸权,自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动辄“单干蛮干”,而德国则赞同 世界多极化,至少也应达到欧美共享国际治权,建立“西方治下的和平秩序”。德国外 交界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倾向予以严厉批评:“德国要加强多边行动,要用合作来取代可 能出现的霸权主义,一个单极世界不可能保持世界稳定。”“目前存在一种令人不安的 倾向,即以单极眼光看待世界,这种观点得到现代工业利润驱动和军事优势地位支持, 以‘无赖国家’等新的敌人为其行动寻找借口。”(注:“Einige Gedanken zu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Rede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Joachim Broudré-Groeger vor der Zehnten Jahrestagung der Chines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land-Studien,29.Oktober 2002 in der CASS.)第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全球 治理政策?“9·11”后,布什政府非但未改变冷战思维,反而更加倚重新保守主义治理 观,信奉“霸权稳定论”,谋求建立“新帝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就像“旧世界的代表 ”,霸道、自私,蔑视国际法。德国则提出“文明国家”、“文明国际秩序”等新的全 球治理观:信奉相互依存理论,把多边主义作为外交的重要原则,强调解决国际危机应 发挥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与地区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注重联合国的权威 作用;在安全问题上提出“预防冲突和危机管理”原则,以预防外交和发展援助等综合 手段解决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国际社会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等 。 二 德美战略矛盾根源探询 美国历来将德国视为自己的“模范学生”,德国人也对战后美国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 ,过去双方即使有矛盾也能在内部协调解决。这次德国突然在伊拉克问题上公开对美国 “发难”,大出世人意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德美战略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有多方面的原因。 冷战后德美在外交利益、外交战略和外交理念上的差异是导致德美战略冲突的根本原 因。德国统一后,外交界和学界对德国的外交环境、外交利益和外交战略做了认真研究 ,政府也对外交政策和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到世纪之交,新的外交战略轮廓已经显现 :(1)以“正常国家”心态面对自己,面对国际社会。施罗德表示:“在任何人面前不 亢不卑,这正是一个成熟民族应有的自信心。”(注:德国总理施罗德1998年11月10日 在政府声明中的讲话。)(2)敢于大胆宣示自己的利益。“德国外交涉政策公开宣称:外 交政策的任务是一个国家在它所处的外交环境中,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实现自己的利 益。外交政策是一种利益政策”,“我们提到自己的利益并要在外交政策中得以体现” 。(注:Friedrich-Ebert-Stiftung Abteilung Aussenpolitikforschung,“Interdependenz-und Konfliktmanagement,Deutsche Aussenpolitik am Beginn des 2 1.Jahrhunderts”,Studie zur Aussenpolitik Nr.74,Bonn,Juli 1998.)(3)“在世界 上承担更大责任”。(注:Tatsachen ueber Deutschland,s.191,Societaets-Verlag,Frankfurt/Main,Juli 2000.)德国确定要为欧洲和世界承担应有责任,成为“世界政治 大国”。(4)欧盟政策为外交“重中之重”。其要点有:确定德国的主要利益在欧洲; 德国“就其人口规模、地缘政治和经济实力”而言,不应回避对欧洲的“领导责任”; 推动欧盟深化和扩大,建设一个成为世界一极的“大欧洲”;应将欧盟作为体现德国“ 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注:Konlitionsvereinbarung SPD-GRUENE 1998.SPD-Verantwortung für Europa,Entwurf,30.04.2001.Günter Verheugen,damaliger Staatsminister im Auswatigen Amt,am 8.Juli 1999 vor dem Deutschen Bundestag .)(5)强调德国外交政策的理念基础是:和平为最高原则;多边主义为外交与安全政策 基础;(注:Gernot Erler,“Zwischen internationaler Verantwortung und neuer Friedenspolitik”,S + F 2/2002.)采用非军事手段预防危机并加强危机管理;促进国 际关系法制化,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平等与公正。(注:Gernot Erler,“Grundsaetze fuer deutsche Aussenpolitik nach dem 11.September 2001” ,IPG 3/2002.)德国主张,全球化下的相互依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各国竞争的重 点是经济与科技,而不是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为此提出了“文明国家”、“国际关系 文明化”等全球治理理念。(注:“Einige Gedanken zu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 ,Rede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Joachim Broudré-Groeger vor der Zehnten Jahrestagung der Chines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land-Studien,29.Oktober 2002 in der C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