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些事实。1990年,跨地区贸易在非洲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达到了45.6%,同比,欧洲只有12.8%,北美洲13.2%,拉丁美洲也只有23.7%,亚洲为15.2%。纵观20世纪,这一比例数据变化不大。1928年的全球平均数是14.9%,1990年这一数字微增到16.1% 我们如何解释这一奇怪现象: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相比,非洲明显更深地统一进了世界体系之中。当然,如果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全球发展水平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从这一角度看,非洲无疑是现代世界体系中最贫穷的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数的21%,更只相当于发达核心国家的6%。因此,虽然非洲跨地区贸易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高,但这一高比例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数字却小得可怜。同时,非洲的出口额(包括进口额)也只占了世界贸易的一个微小部分。这也正是非洲被认为是世界体系中的边缘的原因,具体说,也就是在世界体系中无足轻重。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被边缘化,目前使用的标准往往是它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数额大小,这一推论前提是极其错误的。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要使生产和生产力最大化的体制,而是一种为资本利润最大化选择最佳生产量和生产条件的体制。事实上,所谓的边缘化(marginalized)国家就是被以野蛮的方式残酷剥削的国家,因此,它们是贫困化的国家,而不是位于体系边缘的国家。 所以,我们的分析应在另外的基础上完成。在发达地区——北美(美国和加拿大)、西欧、中欧(欧盟国家、瑞士和挪威),跨地区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一事实不仅与这些国家很高的发展水平有关,而且还与这些国家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有关,这些特性值得着重指明,那就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历史上建立了一种自我中心的经济体系。在这儿,我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长久以来一直被传统经济学家所忽视。自我中心的意思是“面向内”,而不是“自给自足”(即“封闭”)。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已成了世界体系的核心)的资本积累过程一直具有,而且,我断言,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同时具有内向和开放的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会呈现出侵略性的开放性(也就是帝国主义的特性)。因此,这又意味着,全球系统将具有一种不平衡的结构特性:其中心是内向、自我中心,同时又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与全球体系融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塑造了这个全球结构);另一方面,这一体系的边缘国家仅是外向的(即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它们与全球体系的结合方式也是消极的(它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一体系,因而在塑造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它们所具有的作用微乎其微)。 从上述的概念分析中,我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全世界所有地区包括非洲都同样地参与到这个世界体系中来,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参与方式。所谓边缘化也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遮蔽了真正的问题,即不同地区是如何参与到这个全球体系中来的,而不是各个不同地区参与到全球体系的程度有何不同。 另外,上述提到的数据表明,纵观20世纪,各个地区与全球体系结合的程度并没有如时下流行的全球化话语所认为的那样,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起落变化确实存在,全球融合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幅度却很缓慢,在过去的10年中,甚至没有什么增加。 这也并非要排斥全球化已经历了一系列阶段这一事实,而且,由于体系中心的支配性的全球资本的要求,全球化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 基于以上的方法论,现在我们对非洲融入全球体系的不同阶段进行考察,并进一步分析和指出非洲融入世界体系不同阶段的特点。 非洲参与全球体系的不同阶段 非洲早在世界体系建立之初,也就是在早期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16、17和18世纪)阶段,就已经融入了全球体系之中。那时候的世界体系的最大边缘是美洲殖民地,在美洲已经建立了一种外向型的出口经济,而主导这种外向型出口经济模式的是欧洲大西洋商业资本家的利润。反过来,这种集中在食糖和棉花上的出口型经济又是建立在奴隶劳动之上的。因此,通过奴隶贸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以一种毁坏性的方式结合进了全球体系中。应该说,非洲大陆后来的“落后积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与全球体系的这种“融合”方式,因为奴隶贸易的直接后果是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直到现在,非洲人口在全世界的比重才可能恢复到它在公元1500年左右的水平。 而在美洲,与世界体系的商业主义式的融合也摧毁了许多被竭泽而渔地开发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那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许多地区,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巴西东北部地区和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南部地区,都获得了很高的增长率。如果一个世界银行的专家在那时考察那些地区,肯定会大书特书这些地区的“发展奇迹”(一段时期,圣多明戈一地食糖的出口额就超过了英国的出口总额!),并信心十足地断言说,正在建立自我中心式经济的新英格兰地区走的是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而今天的事实是,圣多明戈成了落后的海地,新英格兰地区则成了美国的一部分! 非洲与全球体系融合的第二波浪潮发生在殖民时期,即1880年到1960年。一旦一个大陆被征服了,接下来的问题肯定是如何“开发”它。在这一关节点,世界资本主义的处事逻辑——非洲大陆的各个地区都具有什么不同的自然资源?——以及非洲社会以往历史形成的思考方式共同发生作用。在这一语境下,我认为我们应该理解非洲存在的三种不同的殖民主义模式:(1)结合了小型农业的贸易型经济,在这种模式下,非洲的小农经济被结合进被垄断控制的世界热带农产品市场之中,从而使得农业劳动力的收入降到最低,并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毁坏性的开发;(2)围绕南非的矿产资源,同时依赖强迫移民的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准确地说,这些移民来自“资源储备”不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3)掠夺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一些专营公司通过对从其他地区转运过来的产品征税获取暴利,当地的社会条件不允许“贸易”,也没有矿产资源。刚果盆地就大体上属于第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