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外交产生的前提:危机意识 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 的。中国古语说“居安思危,长治久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唯物辩证法讲矛盾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讲矛盾转化,相反相成。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人们要把握矛盾转化 的主导权,要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前瞻性,首先要看到发生对立面的可能,看到存在对立 面的迹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丛生的荆棘、四伏的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看不到,就会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机发生了还不知 道风险从何而来。虽然未必无法补救,但总会显得较为被动。中国又有一句古语说,“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同样也是讲,要依据发生对立面的可能,存在对立 面的迹象,想对策,想应对措施,想如何创造条件使对立面发生有利于自己的转化,使 自己站住脚,继续发展。“预”是“立”的前提,“不预则废”。作为如此庞大的超级 大国,作为在经济、金融、军事、高科技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家,美国当局依然认 为,它所处的安全环境动荡不定,充满许多可能变得更加致命的威胁和挑战。危机意识 不是杞人忧天或者妄自菲薄,而是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防患于未然,变以后 的被动为现在的主动,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至少减弱其危害程度,以求把握全 局,总揽全局。 危机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的预期。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有两大类,均涉及 国家安全:一类是对内部发展构成潜伏危机的预期;一类是对国际环境可能引发的危机 的预期。在这两类危机预期中,后一类更引起人们重视。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尽管总 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仍潜伏着种种不确定因素,包 括: 1.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历史上,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大规 模战争的结果,而今要在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和平条件下实现,这是没有先例的。我们 在充分认识国际格局可能和平转换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非和平转换的可能性,充分 估计转换的复杂性、曲折性。导致转换复杂化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孤立地、静止 地看待这些因素的作用。例如,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残余,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愿望 转化为保守主义目标,因为这中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2.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要改变这种失衡,即使有最理想的条件,至少也得在半个 世纪以后才能实现,在这期间,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凭着自己的优势,不会放弃 建立全球等级体系的欲望。这当然与多极化趋势相背离。美国认为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是对美国继续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威胁。美国要迎接挑战,要把可能出现的威胁消 除在美国本土之外。由此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能排除。NMD与TMD的建立将会大大加剧这 种危险的现实性。 3.多极化趋势未必等同于和平与稳定。从历史的经验看,多极化体系是极不稳定的国 际体系。从现实来看,由于传统的“实力—权力”逻辑和冷战思维的存在,多极化过程 也潜伏着负面效应。预计在21世纪将有近10个国家上升到大国、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国 家中不能排除出现新的霸权国家的可能性。霸权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同样也不能排 除。与此同时,据估计,世界上将有50—60个新的国家分裂出来。此起彼伏的地区性的 局部战争将长期困扰国际社会。 4.新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无论是军事装备、作战方式、打击能力 都是史无前例的。历史表明,军事革新总是意味着新的大规模战争。新的、巨大的打击 能力对军事强国具有难以自制的诱惑力;仅作为一种威慑力而不投入实战,不仅历史上 没有先例,而且现实生活中也难以令人信服。 5.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但由于各自的起点不同、可资利用的机遇 及其应对不同,加上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相当长的 时期内不会改变,有关国家经济、金融的被动式风险大大增加。尽管国际社会驾驭市场 的能力大大加强,但至今还不能免除危机的发生。而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 对发达国家可能是伤“筋”,对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是动“骨”,将使它们倒退数十年, 其对政治、安全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面对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在寻求全球和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 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产生某些忧患意识或危机意识。危机意 识是将稳定国际社会的愿望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也是预防外交赖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日益强烈的危机意识,使预防外交得以应运而生。 二、预防外交的战略功能及前景:以中、美为例 “刺激—反应”被认为是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时至今日,这一基本模式未发生根本 改变。不管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刺激,不管刺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依据对刺激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制订对策作出反应,至今依然是外交部门的 基本实务。作为对现实刺激作出反应的艺术,外交中的作为或不作为都是艺术性的。在 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被认为是积极的反应;投弃权票也未必不是 积极的反应,它也可能是一种艺术,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策略性相结合的艺术。外交艺 术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把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