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俄罗斯与西欧之间一度出现了“三道防线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进一步挤压俄的战略空间和分化瓦解俄的势力范围,扩大其战 略纵深,在首轮东扩将俄的“第一道防线”——中东欧国家相继冲垮后,即将在第二轮 东扩中拿下波罗的海国家,攻破原苏联地区范围,即俄罗斯的“第二道防线”。紧接着 将实施第三轮东扩,向俄的“第三道防线”,也即俄最后一道势力范围防线——独联体 地区国家进军,而乌克兰是其中的主要目标。由于乌是俄与西欧之间最后一道“缓冲线 ”,且长期是其势力范围,乃至是俄本土之一部分,俄不会轻易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收 入囊中。为此,俄美对乌展开激烈争夺,乌与俄美关系呈现微妙、复杂的状态。 (一)美乌关系。冷战后,美国为推行全球战略,一直在分化和瓦解前苏联的势力。由 于乌位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结构十分重要和敏感的地区,又在以俄为主导的独联体中占 有突出的地位,对美挤压俄的战略空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利用乌立国后“一边倒 ”的西倾政策,迎合乌的需求,在政治上支持乌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经济上向乌提供销 核补偿援助和大量贷款,使美乌关系逐步升温。为达控乌、抑俄“东山再起”的目的, 美还煞费苦心借助北约和欧盟不断对乌施加影响。在美推动下,乌在独联体中率先被北 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欧洲委员会接纳为成员,并同北约签定了《北约——乌克兰 特殊伙伴国关系宪章》。美国防部2000年12月公布的《21世纪的美国战略》报告强调, “在安全领域,美国的战略重点是帮助乌克兰改革其部队,以使他们能够越来越多地与 北约和其他伙伴国有效协作”;“这些改革包括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制度化”。这表明美 在按“北约候选国”标准改革乌的军队,使其符合北约的要求。为最终拉乌“入约”做 铺垫。 由于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没有达到西方的预期目的,加之乌对全面西倾政策开始反思 ,出现摇摆,进而于1999年下半年,俄乌关系又日渐转暖,致使西方一些国家对乌十分 恼火和不满,随之以乌使用西方贷款不当,贪污腐败严重为由,对乌开始大加指责。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26亿美元援乌计划也随之搁浅。美等西方社会的“重压”并没有达到使 乌“归顺”西方的目的,恰恰相反,此举引起乌社会舆论及民众失望和不满,最终导致 乌同美乃至整个西方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美乌关系开始下滑。 随后,在乌独立以来爆发的最大的一场“政治危机”,即因库奇马总统涉嫌一名反对 派记者被杀事件,而引发的全国性“倒库风波”中,美等西方社会推波助澜,煽风点火 ,意欲将倒向俄,已不太亲西方的库奇马赶下台,扶上有西方背景的尤先科总理,使美 乌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随之再度宣布搁置对乌的计划贷款。由于美 等西方国家错估了形势,对乌施压,非但于事无补,反倒使乌在美“强权”政治下出现 强烈反弹。最终使这场具有西方背景的“倒库风波”阴谋彻底破产,使乌开始倒向俄。 至此,美乌关系最终跌入低谷。去年3月,美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在美参院军事委员 会作证时无不感慨地表示,“普京总统抑制了美国在前苏联各国的影响力,试图使俄罗 斯成为主要力量”。(注:参见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6月2日《俄罗斯正在建立 “势力”圈》。)在“倒库风波”接近尾声时,美驻乌大使帕斯库阿尔也不得不承认, “乌克兰正在投入俄罗斯的怀抱”。 今年3月底,在乌议会选举前,乌总理基纳赫甚至开始公开抱怨,美国对乌克兰要求多 ,回报却很少。由于应美国要求,乌停止了向伊朗出售核反应堆的计划,遭受了“重大 的经济损失”。特别是针对乌议会选举,美国会通过决议,要求乌“要进行自由公正的 选举”,这一“在美国参众两院都获得通过的决议在乌克兰引起广泛反对”,(注:参 见德新社基辅2002年3月29日电。)使美乌原本冷淡的关系更显惨淡与扑朔迷离。 (二)俄乌关系。俄独立伊始,为加快融入西方社会进程,一方面想急于“甩”掉乌等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穷弟兄”轻装前进;另一方面忙于应付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 ,对美仍会弱俄、遏俄、挤压俄的战略空间的意图缺乏足够认识,将乌也作为“包袱” 甩了出去。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俄在黑海舰队划分、前苏联财产和债务分摊等一系 列问题上,与乌斤斤计较,一直以其固有的“强硬”立场处理与乌关系,以致龃龉不断 ,分歧难以弥合。此外,俄在苏联和后苏联时期推行“大俄罗斯主义”,轻视其他加盟 共和国的利益,致使乌想尽早摆脱俄的控制,也是俄乌间长期存有芥蒂的一个不可忽视 的因素。乌前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曾回忆说,叶利钦一直以“主人”的姿态对待 独联体各国。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允许加入独联体的国家哪怕是形式上的平等。叶 利钦自始至终追求的是主导、影响、控制。他根本不想去解决各个共和国的众多经济问 题。”(注:参见乌克兰《明镜周报》2001年8月23日乌克兰前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 克回忆录《埋葬帝国》。)正是上述诸多因素所致,两国关系才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当 时,叶利钦对乌在克里米亚归属及黑海舰队划分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不妥协的立场十分恼 火,声称,俄乌友好合作条约必须明确塞瓦斯托波尔是俄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不然, 他是决不会去乌签约的。1996年叶利钦拟对乌进行的首度国事访问也一拖再拖,竟拖 了一年之久,以此来要挟乌,引起乌的强烈不满。 随着美国推动北约东扩进程的不断深入,乌在地缘上成了俄与北约的“中间地带”。 美利用独联体内部离心倾向日益增大趋势,从西顺势对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加大拉拢 力度,从南染指格鲁吉亚,使俄西部和南部同时受压。这才使俄对乌克兰的重要性有了 清醒的认识。在叶利钦执政后期开始调整对乌政策,努力发展与乌关系,两国元首和政 府首脑相互往来频繁。 普京出任总统后,一改以往俄“老大”派头,凭借《乌克兰与俄罗斯友好合作与伙伴 关系条约》,积极修复和加强与乌的传统关系,使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相 继得到解决。同时,采取“恩威并重”等手段,加大拉乌力度,不断遏制乌西倾趋势。 普京认为,俄乌关系的基础首先是“经贸关系”。俄只有通过经济影响,才能达到对乌 施加政治影响的目的。为此,普京上台伊始,首访乌克兰时,最先解决的就是乌迫切需 求的恢复对乌的石油供应、对乌所欠俄债务重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