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盘根错节的民族矛盾与政治转轨的开始 欧洲列强长期以来对东欧的争夺和占领,给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蒙上了阴影,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对东欧政治地图的划定更使少数民族问题凸显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匈 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 亚交战,民族积怨加深。战后,苏美等国对欧洲的重新安排使得东欧归于苏联麾下,苏 东之间、东欧各国主体民族之间、乃至某些国家内部各民族间的矛盾盘根错节,复杂的 民族关系贯穿了东欧共产党执政的始终。 如果把东欧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他们都是处于苏联大党主 义、大国主义乃至霸权主义的控制之下,其民族利益不得不服从于名义上的“社会主义 大家庭的利益”、实际上的苏联利益,甚至国家主权也得不到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正 是东欧各民族对这种不平等状况的不满,促使其为摆脱苏联控制,彻底否定了斯大林式 的政治模式,走上了政治转轨的道路。 东欧因其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自二战结束前,苏联就开始了在 控制东欧方面的动作。二战后,伴随着苏美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爆发,苏联更进一步加 强了对东欧的监控。1947年9月,苏联发起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 9年1月和1955年5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先后宣告成立。借助这些组织苏 联开始在东欧进行政治清洗,推行苏联模式,并以其利益规范东欧各国的行动,对东欧 国家出现的独立自主倾向,轻则批评、干预,重则武力相对,与东欧各民族的矛盾日渐 加深(注:只有保加利亚与苏联自二战结束直到1989年剧变前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遗患无穷。苏南冲突的爆发使苏联为清除铁托独立倾向对其他 东欧国家的带动作用,加大了在东欧进行政治清洗的力度,结果更激化了东欧各民族与 苏联的对抗。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欧民族主义复活的原动力来自于斯大林本身,当时 发生了克里姆林宫发起或它同意的对诸如鲁道夫·斯兰斯基和安娜·波克等犹太族领导 人的清洗。”(注:Jeffrey Simon,Trond Gilberg(ed.),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N ationalism in Eastern Europe,Westview Press,1986,p.71.)苏联对波匈捷三国内政 的粗暴干涉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自尊,他们对苏联的怨恨和对苏联模式的不满最 终变为对当权者的反抗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不仅如此,苏联对东欧的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某些东欧国家主体民族间、甚至 一国内部的民族纠纷。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地区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二战后, 建立南、保、罗和阿联邦以及南阿合并计划因苏联的反对而流产。虽无法断言这样的联 合一定有利于缓和民族纷争,但其后形成的保苏、南罗和阿尔巴尼亚三足鼎立的局面无 疑埋下了巴尔干地区民族冲突的祸根;在1948年的“情报局事件”中,苏联胁迫匈、波 、保、罗、捷各国对南进行政治围攻和经济封锁,并在匈、保、阿等国大揪“铁托分子 ”,南斯拉夫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一度恶化;在1956年“波兹南事件”中,捷克斯洛 伐克反对波兰,1968年,苏联联合波、匈、保、民德军队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引起捷的 强烈抗议,此外,苏联对捷内政的干涉还加剧了捷国内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间的矛盾, 由于以捷克族为主力的改革派被镇压,斯洛伐克族领袖胡萨克当政,斯族在党政部门一 直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党和国家的命脉,这使得捷克族深为不满。 当然,不可否认,二战后一些东欧国家在实现民族平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科教文 卫事业方面多有进展,但与此同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出现的失误,是导致东欧内部民 族矛盾丛生,并使之逐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尽管在1945年4月捷 民族战线政府通过的科息斯纲领中清楚说明,“政府保证新国家将建立在捷克族和斯洛 伐克族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但是,“直到1968年有关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联邦国家 的法律通过,每个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政府、议会和国家的所有行政部门。”(注:Mikul as Teich and Roy Porter(ed.),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Europe in Historical C ontex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246.)在罗马尼亚,从70年代起推行的农 村规范化政策不仅引起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抵触情绪和大量出走,而且加剧了罗南、罗匈 间关系的紧张。在保加利亚,日夫科夫实施民族同化政策,不承认境内土耳其族的存在 ,致使土族人怨声载道。在南斯拉夫联邦,“不平衡的地区发展,连同相应的文化分歧 ,给民族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注:James G.Kellas,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sm and Ethnicity,Second Edition,Revised and Updated,St.Matin's Press,1998,p .145.)不恰当的政策措施更是火上浇油,民族纠纷不断,1967年3月克罗地亚语地位之 争,1968年11月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因悬挂阿尔巴尼亚国旗而引发的游行,1969年8 月斯洛文尼亚总理反对联邦政府的“公路事件”,1969年年底克罗地亚共盟开展的反对 一元主义的斗争,1971年11月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骚乱,1981年3月由科索沃普里什蒂 纳大学发起的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合并的示威和罢工等使得南斯拉夫 联邦各民族间的冲突日趋尖锐,科索沃频发的动荡还给南阿关系造成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