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关系的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人们普遍认为“综 合安全”已经成为国际安全的主要形式。东南亚作为世界上相对稳定的地区之一,和平 与发展一直是这一地区的主流,而冷战结束导致美国收缩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后 ,这一地区的安全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地区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东南亚国家 普遍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挑战:如民主与政治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军备竞赛以 及最近的“9.11”事件后的恐怖主义等都严重恶化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而东盟对 安全的关注,也从国家层次转到了地区这一层。为此,东盟积极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 地区安全机制,倡导“合作安全”,自从1994年至今,在地区安全对话、地区信任机制 方面取得许多成就,但是,由于“合作安全”本身仍然不完善,在理论和现实中又存在 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完善“合作安全观”,调整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能否保障东 盟的地区安全东盟各国成为面对的课题。 一、新时期东盟安全现状 在政治安全领域,二战以来,东南亚国家为寻求政治稳定,一直在民主制与威权主义 之间进行选择,而民主与稳定也成为长期以来困扰东南亚国家的难题。“随着经济的迅 速工业化而衍生出来的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高涨的个人主义、以及强大的市民社会与 高度集权的威权主义严重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威胁政治稳定”。(注:Mohamed jawha r Hassan:“The Nexus Between Democracy and Stability:The Case of Southeast A sia”,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ume 18,Number 2,September 1996,P170.)东 南亚国家在二战初期实行民主制受挫后,纷纷转向威权主义,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 实现了长期的稳定,而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乱,其中,印尼 先后经受东帝汶独立、亚齐与伊里安民族主义分离运动、达雅人与马都拉人的大屠杀后 ,政局和社会治安动荡不安。同时,“9·11”事件后,全球恐怖主义、伊斯兰民族主 义对东南亚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实现政治稳定便成为东南亚国家的首要问题。 在经济安全领域,贫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问题构 成了对东盟各国和东盟整体的新挑战和新威胁。东盟内部各成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由 此引起的种种纠纷,如资源争夺、劳动力流动、人口迁移、市场竞争等等,已成为影响 东盟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地区宏观经济环境严重恶化 ,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量外资抽逃,东盟总体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另外,面对国外 的压力,部分东盟国家被迫进行“重大经济改革”,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放弃对国内 公司的保护政策,而欧美等西方国家趁机兼并这一地区国家的大企业,使其经济主权受 到严重侵害,国家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各国的首要考虑。 在军事安全领域,明显的一个安全问题是东盟的“逆裁军”。由于苏联的解体和俄罗 斯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巨大困难,美国已经失去了在全球范围内与其展开竞争的对手, 东南亚地区也因而失去了它过去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美国从东盟地区撤出军事 力量后(1992年美国军队从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海军基地撤出),东盟国家 不能再依靠外部的军事力量维护其安全,必须增强自身的力量。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东 盟国家纷纷增加国防开支,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冷战后东盟国家的逆裁军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个别成员国外,武装力量人数呈普遍增长之势”,二是“军兵 种结构不断优化”,三是“武器装备日益现代化”,四是“国际开支激增”,五是“努 力发展本国国际工业,逐渐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注:王士录、王国平:《走向21世 纪的东盟与亚太》,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341页。)东盟国家的“逆 裁军”无疑既打乱了东盟内部的原有力量结构,也将引起东南亚地区与区外原有力量的 失衡,从而恶化本地区的安全环境。 从东盟外部安全环境来看,最主要的变化是苏联解体和美国军事力量从东南亚地区的 撤退,使地区的安全出现“真空”,而地区大国中国、日本及印度地位上升。东盟对这 三大邻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感,它们对其中任何一个大国填补真空的可能深感忧虑 。在东盟看来,冷战结束后,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 定性,东盟面临着“正在兴起的亚洲大国的威胁”(注:《东南亚建立信任措施》,东 盟国际战略研究所第5号备忘录,英文版,第10页。),“应该承认,冷战结束后形势的 发展也带来了源于外部的新的不稳定的挑战,即国际和地区关系正在地区和平与安全方 面变得更加重要”。(注:《东南亚建立信任措施》,东盟国际战略研究所第5号备忘录 ,英文版,第17页。)除了亚洲大国的威胁外,东盟还看到了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 纷纷致力于经济建设所产生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对地区经济资源、海洋权益的争夺所 造成的领土、领海、专属经济区、海洋油气开发、捕捞等方面的争端,以及海盗、贩毒 、非法移民、跨国犯罪等行为,都构成了对一国安全的外部威胁。东盟各国必须应付这 些外来的新的威胁和挑战。 二、东盟“合作安全”的问题与前景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东盟对国家安全的“边缘范围”的认识大大扩展了,东盟认识 到,各成员自身的力量都很薄弱,任何一个成员都无法单独应付来自地区外部日益强大 的压力和挑战,只有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地区集体安全机制,才能保障各个成员自身的 安全。东盟处理本地区安全事务的安全观是“合作安全”,具体的方式是一年一度的“ 东盟地区论坛”(ARF)。自从1994年7月在曼谷召开首次部长级会议以来,在短短的几年 中,ARF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迄今为止亚太地区最大的政府间多边安全对话 机制。“合作安全”就是在一定区域内若干国家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 政策协调,以确保地区的和平和发展,最终建立共同安全的局面。论坛涉及的内容包括 建立信任、核不扩散、维持和平行动、交流非军事机密情报、海上安全问题和预防外交 。(注:新华社1994年7月26日曼谷英文电《东盟地区论坛主席声明》。)澳大利亚前外 长埃文斯认为合作安全的特点是:“协商而非冲突,再保证而非威慑,透明度而非秘密 ,预防而非惩罚,相互依赖而非单边主主义。”(注:Gerreth Evaans:“Cooperative Security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Foreign Policy.No,96,Fall 1994,P7.)也有 的学者认为,通过合作安全,“建立合作性的国际秩序,是比均势、集体安全等更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