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国民党是派系众多的联合体,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与国民党政权相始终的派系斗争,弱化了南京政府的统治功能,使国民党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连绵不断的内部纷争,招致外入侵,民族蒙辱;激烈的派系斗争,使国民党在危机之中,失去自我挽救的机会,最终导 致其政治衰败和王朝倾覆。 国民党是一个内部派系林立的政治集团。从宁汉合流到桂系逼蒋第三次下野,在国民党22年的统治期间,派系斗争时刻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其斗争之激烈,持续之久远,派系之庞杂,影响之广泛,在中外政治史上十分罕见。 一 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对权力的渴望和蒋介石翦除异己实行个人独裁,是引发派系斗争的根本原因。 南京政府建立后,权柄虽操纵在蒋介石手中,但这个政权是多种派系的大杂烩。从先后进入中央政权的成员来看,它是国民党上层“三巨头”蒋、汪、胡与地方实力派结成的“独联体”,同时又杂揉进大批在北洋政府宦海中沉浮多年的投机政客。这使南京政府成员无论是政治见解或集团利益,都体现了色彩斑驳与新旧杂陈的特点。 其实,早在国民党改组之初,派系的分野已显露无遗。改组后的国民党,阶级构成仍很复杂,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买办阶级。它们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在对国民党的政治方向、国民革命的目标和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而不可避免造成内部分化,形成左中右三派。孙中山逝世后,三派的政治分野日趋明显,各自都力图按着本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需要来解释三民主义,以求在国民党内形成主导地位,把国民党的前途纳入本派所设想的轨道之中。围绕争夺国民党领导权的斗争,在国民党内激烈展开。 国民党在“一大”后确立的领导体制,也为派系斗争提供了适合的条件。国民党“一大”的领导体制是“首长制”与“委员制”的结合。它设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实行集体领导,同时考虑孙中山在党内的地位,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上设有“总理”,赋予特殊权力,形成了以总理孙中山为核心的集体领导与个人决策并存的体制。这种体制,孙中山在世时,能够发挥民主集中的优势,以维护国民党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与统一。但是,孙中山逝世后,失去了“首长制”的国民党领导核心出现了权力真空,在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孙中山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在广州方面,“谁继承孙中山”,成了举世瞩目的大问题。为此,蒋介石与汪精卫、胡汉民,展开了较量。 蒋介石在这场争夺核心领导权的斗争中,采取了左右逢源、见缝插针的策略。他借处理“廖仲恺遇剌案”赶跑了右派胡汉民,骗取左派好感,又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气走汪精卫,最后以右派面目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此后,权力的天秤开始倾向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一些中央监察委员支持下,建立非法的南京政府,与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相对抗,造成了国民党的一次大分裂。等于“中监率领一班军人将党打得粉碎,”①蒋介石完成了对党政军大权的控制。 南京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从理论上说,蒋介石要使这个政权稳固下来,必须兼顾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利益,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分权或均权的途径,使各集团利益得到制度化保证。然而,现实中他以江浙财阀加军阀(黄埔系新军阀)为自己的统治支柱,一心搞“蒋中正即国民党”的寡头政治。他认为:中国混乱的原因就在于“醉心于民主政治”,因此,必须实行“中央强有力的政治独裁主义”。②蒋介石的独裁主义,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抵抗。一方面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的抗衡;另一方面则是党内的汪清卫、陈公博的改组派,孙科的再造派,邹鲁、谢持的西山会议派,丁惟汾的三民主义大同盟,与他争夺“正统”。就是南京政府内部的胡汉民也想让蒋效法土耳其的凯末尔,在军事行动结束之后,只当名义领袖,期待蒋把政权交给自己。于是便有北平扩大会议、广州非常会议一系列反蒋运动和军事上的蒋桂、蒋冯、中原大战等军阀混战。派系争权斗争,以反对蒋氏独裁面目出现。 在北伐过程中,许多地方势力和军事势力未经改造便被整合进国民党。这些势力都幻想在改朝换代中捞到政治和经济的实惠,使本来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又添加了复杂的派系关系,这就是地方割据势力。他们信奉“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的信条,视中央如无物,更害怕蒋介石借加强中央权力吞掉自己。于是,在辖区推行自己的一套,建立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为对抗蒋介石兼并和与其他军阀争夺的工具,与古代诸侯无二。对于这些割据势力,蒋介石采取了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的办法。在权初建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付大的反对势力(如冯、阎、桂各派),故对地方割据势力采取让步政策,省一级政权往往成了蒋介石与地方割据势力权力交换的砝码。及至抗战爆发前,蒋直接控制的权有湘、鄂、赣、苏、浙、皖、豫数省。对此,蒋介石曾愤恨地说:“封建割据的实际,仍潜伏在形式的统一之下”,“当今中国的病源就是地方割据”。③随着时间的推移,蒋逐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以图翦灭。抗战开始后,在“统一命令”、“共同抗战”的名义下将各地军队调到抗日前线,这种调虎离山的办法收到既削弱了其实力,又夺取了其地盘一箭双雕的好处。靠这种办法,蒋先后控制了云、贵、川、康数省。蒋介石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派系斗争,通过控制与反控制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