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1年到1945年,中国民主同盟云南地方组织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云南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重要的篇章。本文试从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角度对此进行叙述和分析。 一、民盟昆明支部的建立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使得中国大片国土沦陷于日寇之手。沦陷区的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昆明,工商企业也从内地大量迁到滇省。“到1938年,大约有六万人的逃难者涌入了滇省。”“到1939年8月,共有49家企业从华东迁到了云南。”①大批知识分子进入云南昆明,使昆明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中心,也为民盟在云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 抗战时期,云南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中央政府貌合神离,因而制约着国民党中央对云南的控制。这样就为民主运动在云南的开展、民盟在云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民主人士鲜特生私邸)秘密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敬告政府与国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章》,建立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黄炎培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黄因出国,辞去主席职务,由张澜接任),左舜生为总书记,章伯钧为组织部长,罗隆基为宣传部长。1941年10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结束秘密状态,公开活动。 民盟成立不久就对云集在昆明的知识分子特别重视。民盟昆明支部成立之前,南迁到云南的民盟成员已在昆明积极开展活动,为建立民盟的地方组织作准备。 抗战初期云南的民主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九老会”组织。“九老会”的座谈会用轮流请客吃饭的方式每两周举行一次,交换对时局的看法,讨论在云南开展抗日民主运动的有关问题。因最初参加者有九人,故名“九老会”。1942年,经常参加“九老会”活动的人有:李公朴、张天放、郑一斋、冯素陶、楚图南、杨春洲、艾志诚、周新民、刘达夫、杨一波、孙起孟、周禾书等。“九老会”的活动为民盟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1942年冬,民主政团同盟派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罗隆基(1898-1965)到昆明,为建立地方组织作准备。罗隆基到昆明后,即与先期南下滇省在西南联大任教授的盟员潘光旦、在云南大学任教授的盟员潘大逵一起积极进行筹备工作。 1943年2月,面对着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积极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关注着民盟云南省支部的建立。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共产党员周新民到昆明,以民盟成员的身份公开活动,帮助民盟筹建地方组织,秘密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民盟云南省支部成立之前,民盟的盟员罗隆基、唐筱营、潘光旦、周新民、潘大逵等人利用唐筱营与唐继尧的父子关系,经常在唐宅(唐家花园)聚会,谈论时局。罗隆基还以民盟负责人的身份,与龙云及英、美驻昆领事常相往来,交换国内外军事、政治形势的情报。民盟负责人之一杜斌丞从重庆来昆明期间,常为他们分析国民党的军事政治形势。在多次会谈中,罗隆基、潘大逵等人都觉得在全国包括昆明地区的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在昆明成立民盟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几经磋商之后,决定筹建“民盟云南省支部”,先成立筹备小组。小组的成员有罗隆基、潘光旦、周新民、唐筱营、潘大逵。② 从1943年春开始,筹备小组的成员分别联系各自熟识的朋友参加民盟。经过他们的努力,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校的教授曾昭抡、费孝通、闻一多、楚图南、胡毅、王赣愚、尚钺、姜震中、吴富恒、陆钦墀、夏康农、朱驭欧等人,以及在昆明的各界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知名人士李公朴、李文宜、辛志超、李德家、冯素陶等,都陆续加入了民盟。还有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上层人物如缪云台、金龙章、杨杰的侄女婿朱健飞等人,由罗隆基联系发展为“秘密盟员”-不参加民盟的公开活动和盟内小组生活。 民盟在知识分子中有巨大影响,一个重要因素是民盟内有一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吴晗是由李文宜发展加入民盟的。李向吴介绍说,民盟是爱国民主党派,主张抗战到底,反对蒋介石的倒退、投降政策,并告诉他潘光旦已经参加民盟了。吴晗本来就对蒋介石很不满,一听说民盟反蒋抗日,连潘光旦这样的名教授都参加了,他便欣然答应加入民盟。③ 1943年春,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代表华岗来云南秘密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④华岗带来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和延安整风精神,同时也带来了周恩来、董必武对云南知识分子、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云南的民盟工作和民主革命运动的亲切关怀。华岗到昆明,公开的任务是收容和清理红军长征途中因病伤散失在云南的干部和战士,但实际是秘密做龙云的工作,并根据党的政策,帮助指导民盟的工作和云南大后方的民主革命活动、青年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群众运动。华岗没有公开职业,由楚图南(中共党员)与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胡小石商量后,聘请华岗担任云南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化名林少侯。因此,华岗可以公开同云南上层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接触并发表文章,扩大影响。这样就为云南的民盟工作和民主革命运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