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来到中国,如果从詹姆逊1985年到北京大学讲学把后现代一词带给中国学界之 时算起,已近二十年。后现代与中国的对话,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总结。本文拟就 后现代与中国对话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性的思考。这样既可面对业已形成的对话事实进行 分析和评估,又可从高于现实的角度对还没有出现但可能出现的对话方式进行思考,进 而用这种思考本身去提高中国与后现代的对话水平。 1 后现代的内涵在西方就非常复杂多样,众说纷纭,但还是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定义。 一、后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指1960年以来的西方文化,相对于17世纪现代性在西方兴 起并向全球扩张至19世纪末全球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的“近代”西方,相对于19世纪末 到20世纪60年代由世界瓜分完毕而演变出的两极对立和三个世界划分的世界政治为背景 、以现代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出现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后现代,20世纪60年代是其产 生期,80年代是其发展期,90年代是其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可以用四个特征来表示 :电子媒介、跨国资本、消费主体、文化工业。二、后现代是一种美学风格概念。它用 来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消费文化主潮中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的风格特征,什么拟 象、平面、拼贴、戏拟,等等。三、后现代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如果说,培根、笛卡 尔、黑格尔代表了近代的思维方式,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代表了现代 的思维方式,那么,德里达、福柯、鲍德里亚、德勒兹则代表了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后 现代的三个方面(历史时期、美学风格、思维方式)可给我们提供第一个参考框架,去看 待中国与后现代的对话历程。 后现代作为一个时代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为西方学界很多人使用的,因此如 果要作一个学术史的实证细分,后现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开使用后现代概念的人 ,如利奥塔、詹姆逊、鲍德里亚,等等;另一部分是不使用后现代概念的人,如福柯、 德里达、德勒兹,等等。因此,后现代一词在用法中,有大与小(或曰宽与狭)的不同。 大后现代是一个时代概念,在这一意义上,无论你用不用后现代一词,你都是后现代, 这样不但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等被强指为后现代,后结构、后殖民、女权派、解释 学等等,都是后现代。小后现代,就是专指那些公开打后现代招牌的人,在这一意义上 ,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可以并列提出,而且只有詹姆逊、利奥塔、鲍德里亚这些口 操后现代话语的才是后现代。大后现代和小后现代的区别,是我们思考中国与后现代对 话历程的又一个维度。 詹姆逊在自己的文章中一再指出,后现代的时代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他是从西方 文化自己的发展和后现代的主要特征而得出这一点的,后现代时代表现为:信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趣味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但詹姆逊没有从人类历史的 总体去思考全球化的新特点。后殖民理论是后现代诸流派中第一个把后现代思维运用于 东西方关系,从文化冲突来思考全球关系的。但它主要着眼于对全球关系的历史思考, 只是一种后现代思维的跨文化运用,还没有达到一种可以实现世界哲学突破的全球性高 度。但是,理解了后现代理论同时是一种走向全球化的理论,将会给中国与后现代的对 话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有了以上三个维度(后现代三概念、大小后现代划分、后现代即全球化),就可以对中 国与后现代的对话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和基本的评估。 2 中国对后现代的接受,基本上是沿着1978年以来引进西方的方式,将其作为思想流派 一个一个地介绍进来的。比如,詹姆逊是贴了后现代商标的,就被作为后现代介绍,德 里达没有贴后现代商标,虽然被介绍得比詹姆逊还早,但很久以后才被追认为后现代大 师,而各个不贴后现代商标的后现代流派能够一个个地划归到后现代的范畴之下,同样 与西文著作已经在作如此的划分相关联的。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对后现代介绍和研究的 深入,不是建立在一种思想对话上的,而是建立在语言对话上的,后现代的代表性译著 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学界看清后现代的主要灯塔。如何从大后现代的主题去统合各种 有后现代商标和无后现代商标的理论,还是一个尚待深入探究的课题。 后现代诸流派对中国思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詹姆逊整合法兰克福学派思 想对平面化无深度的大众文化的批判被引入进来,成为批判中国大众文化和批判后现代 的武器。二是后殖民理论被引入进来,成为批判以张艺谋电影为代表的一种文艺现象( 所谓“东方奇观”)的思想武器。三是德里达理论,介绍很早,吸引力强,理解很难, 读解甚多,莫衷一是。如果说,大众文化代表后现代的现象特征,那么,中国人在这方 面对詹姆逊的理论运用得最好。当然这要归功于詹姆逊把他的理论讲得很浅出易解,几 点要诀也很容易背,但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理论所不能覆盖的东西将会显示 出来。如果说,后殖民理论代表了后现代的全球化理论,那么中国对后殖民的运用,从 实践上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对理解中国思想从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折有所帮助;从理 论上看最有争议,后殖民的主要代表为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前者最偏激, 中者最丰富,后者最有启发,中国接受和运用的恰恰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此中国对后 殖民理论的接受和运用,更多地形成了一种针对中国某一类文艺现象的言说模式,而未 能把中国思想导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思考。如果说德里达代表了后现代的思维方式,那 么,中国对德里达感到难解正好象征了中国对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感到难解。可以把大众 文化和后现代思维看成后现代的两极,对中国人的理解来说,詹姆逊代表前者,德里达 代表后者,中国多数学人掌握了詹姆逊,少数学人理解着德里达,因此,总的来说,中 国人对后现代特征的理解是按照詹姆逊关于大众文化为代表的后现代的理解,后来对利 奥塔和鲍德里亚的理解,基本是沿着詹姆逊的道路,用利奥塔和鲍德里亚来深化这一理 解。因此,拟象、拼贴、戏拟、挪用、无深度的平面感、无历史的现在感、能指的游戏 ,等等,成了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德里达未能被真正理解,从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 代思维没有被真正理解。后来介绍的利奥塔、鲍德里亚、德勒兹等,未能被用来注释德 里达,而反用来为詹姆逊作论证。因为德里达未能被理解,其它没有贴后现代商标的流 派,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阿多诺的法兰克福学派、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就没 有一道构成对后现代思维模式的理解。因此,忽略各种细节,从三条大线来看中国与后 现代的对话基调,后现代在中国的显出和中国对后现代的接受究竟是什么样的就基本上 清楚了:重视了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轻视了作为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和启示着 全球化新意的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