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2-0033-09 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经成为显学,但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本身却一直存 在着分歧。对此我们除了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个流派的具体的理论建树外,必须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逻辑出发,并真正从20世纪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层状况出 发,去挖掘它的理论本性和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文化转向 对于在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做出总体性的把握,的确是件复杂事情。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它在20世纪人类文化中做出了那些独特的贡献?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佩里·安德森的一个观点对中国研究者产生很大影响甚至 是误导。他断言,“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之一是它的理论中心“由经济学和政治 学转向哲学”;而这一“哲学转折”使这些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政治实践相脱离”,“ 与工人阶级的距离愈来愈远”,结果是“沿着一条离开一切革命政治实践的永无止境的 曲折道路前进的。”(注:参见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1、45、59、65页。)这一观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颇有影响 ,我国也有人把这个观点当作理所当然的定论接受下来,并以此作为主要依据说明“西 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成为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注:参见李忠尚:《“新马克思主义”析要》,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1—12页。)。 如果认真反思一下本世纪的社会历史进程就会发现,上述论点是有害的、似是而非的 见解,它严重地妨碍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理论定位。西方马克 思主义确实发生了“哲学转折”,科尔施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明确提出, 为了摆脱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也必须实现“哲学转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创造性的 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哲学转折”并非像佩里·安德森断言的那样,是西方马克思主 义理论脱离实际退回到书斋的标志。恰恰相反,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20世纪的特殊 历史条件下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所探寻的一条真 正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革命变革思路。准确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 程中自觉地实现了一种“文化转向”,从单纯的武装暴力革命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总体 性革命。而这种文化转向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 以深刻而敏锐的方式切入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即普遍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问题。这 应当是决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最基本的特征。 可以从科尔施提出的“哲学转折”入手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文化转向的深 刻而重要的意义。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统一为特征的 总体性革命理论,一种深刻的哲学立场。但在相当长的时期,第二国际理论家受现代实 证主义思潮影响,否认马克思主义包含一种哲学立场,他们把马克思的学说归结为一种 以“经济决定论”为特征的经济学说或社会学说。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被忽视或被 否定了,由此马克思主义陷入深刻的危机,成为一种丧失总体性的实证性理论。科尔施 认为,丧失了哲学性的理论必然丧失其革命的和批判的维度,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摆脱 危机,就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自觉地实现“哲学 转折”,恢复马克思学说本应包含的哲学性,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 如果深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逻辑中就会清楚发现,西方马 克思主义文化转向决不是逃避现实、单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分析20世纪人类社会发 展特点和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从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 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到以法兰克福学 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对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工业社会普遍的异化结构和现代 人文化困境的剖析;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总体性文化革命观,到后期西方马克 思主义针对现代社会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关注着20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和文化境遇,关心着发达社会条件下人的解放和自由。而 这正触到了20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问题。弦们在这里略加展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前后 两个时期的文化转向:文化革命与文化批判。 (一)文化革命:西方社会背景中的“总体革命”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遭遇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现实无产阶级革命的命 运问题。众所周知,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传统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核心。俄 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首次成功地验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观。列宁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 建立于经济决定论之上的自发革命论,他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经济危机和革命形势,用暴力推翻了原有的旧政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极大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的斗志,增强了人们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信念。然而接 下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则提供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相继失败的教训。在俄国十 月革命鼓舞下,1918—1922年间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 了以暴力夺取政权为宗旨的无产阶级革命,但这些起义和革命却均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