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思想语境中的modern Modern一词译成中文,有“近代的”、“现代的”、“现代化的”等义。就此而言, 英语对“近代的”与“现代的”这二者不作区分,故仅以modern一词指之。但是,在中 文里,“近代的”与“现代的”所指历史时段并不相同,因此,考究的中文译者遇到modern一词,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有关时段说明来决定究竟是译成“近代的” 还是“现代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译成“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并不做 特别严格的要求。讨论翻译问题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已经成为思想 史研究中的意义单位的modern。那么,modern是如何从单纯表示时间向度的矢量词成为 思想史的意义单位的?它究竟指称什么?它是统一的还是多元的?如果存在分歧,这些不 同的意义设定又分别蕴涵着什么?本文在以下的部分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一如我们在有关翻译的讨论中所指出过的,modern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因 此,要考量有关modern的问题意识,就不能不回到西方思想语境。 依于尔根·科卡(Jürgen Kocka),“现代的”(modern)有与时间相关的三层含义:(1 )与早先的、从前的相对应的现在的、当前的意思;(2)与旧对应的新的意思;(3)与永 恒相对应的暂时的意思。“现代化”(modernization)则有四条关键性原则:(1)它与时 间相关,指新鲜的或现在的事物,与古老的、过去的、传统的形成对比;(2)它承继了 一条在18世纪启蒙思想中就已经出现的绵长的社会-历史理论化的路线;(3)它具有一个 系统的范畴,其中涉及到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各种转变之间的关联;(4 )它暗示较落后的国家最终将向较现代的国家发展,它的整个趋势被视为积极的、令人 向往的。(参见kocka,p.278-279)而近年来,经典的现代化范式已发生变化,人们更喜 欢多谈现代性(modernity)而少讲现代化(modernization),这反映出对于文化和一系列 更加公开的期望越来越重视。最重要的是,现代性发生了从单数到复数的转变,“多元 的现代性”观念已迅速扎根。(同上,p.262) 二、美国中国史研究中的traditional/modern二分 据柯文(Paul A.Cohen),在20世纪50、60年代,几乎所有美国的中国史专家都采用traditional和modern来划分中国漫长的历史(modern一词通常指与近代西方接触比较频 繁的时期)。柯文指出,Modernization理论作为分析社会的一整套学说,是在二次大战 后几年中开始定型的。当时冷战爆发,这种理论应运而生,它适应了西方的、主要是美 国的社会科学家意识形态上的需要,被用以对付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落后”和“未发达 ”现象的解释。同时,它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说法来解释traditional社会如何演变为modern社会。虽然modernization理论产生的近因是战后世界的某些情况,但它对非西 方文化以及某些所谓宁静地区的变化性质所持的最根本假设,则大量汲取了19世纪西方 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套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中国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社会,一个处 于永远宁静状态的社会。(参见柯文,第45-46页) 19世纪的这种惰力最生动地表现在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的著作中。列文森的问 题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第一卷序言 开头提出:由于17、18世纪中国出现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否有迹象表明“貌似稳 定的带传统性的中国社会,无需西方工业主义入侵起催化作用,也能够独立发展为具有 科学气质的社会”?(列文森,第1-2页)他的前提是认为惟一的一种重要发展——因此也 是在中国历史上值得追寻的发展——是导致modernization的发展,而这个modernization是按照西方的历史经验来理解的。与此同时及稍后的时期里,中国的大 陆史家提出了列文森类似的问题,即在西方人大批来到中国之前是否有迹象说明资本主 义萌芽已经在中国出现? 然而,traditional与modern这种两分法存在严重问题,它在70年代以来受到很大质疑 。概括而言,它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迫使人们对现实只能严格按两极来划分而 排除了任何中间的可能;其次,它假设在一特定的社会中,花费在成对的两极因素上的 能量是固定不变的;最后,它试图用整齐匀称的概念来描绘和解释根本上不匀称的现实 。(参见柯文,第78-79页) Modern一词本身也有致命的问题:第一,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封闭式的概念,它对历 史进程抱有固定的看法,认为它是严格按照直线方式向前发展,而且带有浓厚的目的论 0的性质。(注:正如Joseph La Palombara所言,modern与modernity这两个词本身就意 味着对政治发展采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模式:它暗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是沿着可以明 确划分的阶段向前发展的,演变过程的后一阶段必然比前一阶段更加复杂,而且也必然 比前一阶段更加美好。(参见Palombara,p.38-39))第二,它来自Dean C.Tipps所谓的 “现代化理论中根本的种族中心主义”(Tipps,p.216)。 因此,对西方史学家来说,放弃modernization理论的整套术语(特别是traditional与 modern的概念),寻求另外一种西方中心较少的方法,来描绘一个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 各种大规模历史过程,当更有可取之处。 三、质疑与修正:超越作为研究范式的modern 柯文以上的描述并非泛泛之谈,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美、日、中学者的一些相关论著 给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