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4-0080-0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就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现代西 方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许多有新意 的见解。其中,关于现代西方哲学对于近代西方哲学是一种“变革”、“变更”、“转 型”、“转折”的看法尤为重要,因为这一观点不仅关系到对整个西方哲学的理解,而 且也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理解与把握。这个看法是否成立,不能仅仅根 据现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论述,还需要对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澄清变革或转型。本文试图对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作概要 的论述,以期有助于对上述看法和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 西方哲学始于古希腊。早期希腊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求宇宙万物之本原(或译始基), 即从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出发,寻求万物生成变化的始源、起点,学术界习惯称之为“ 自然哲学”。但“自然”的含义并非只是指撇开人类社会意义上的原始的自然物理世界 ,更重要的还指事物的“本性”。早期希腊哲学家不光关注头上的星空、宏观的宇宙, 也专心致志于事物的结构、原始的成分、微观的宇宙。他们提出了宇宙生成论,也提出 了物性论。他们的著作有很多以“论自然”为题名,决非偶然。万物之“本原”或始基 与万物之“自然”即本性是密切相关的。“物性”(物之自然)与“本原”都是最早进入 哲学家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但我国学术界以往对物性概念未予以足够重视,更没有把 它与本原联结起来。事实上,后人往往按自己的理解与需要来解释和使用“本原”这个 概念。我国学术界常把本原与本体等同,交替使用,把本原论等同于本体论。当然,早 期希腊哲学家求本原也涉及事物的“存在”或“是”的问题,但还不能说就是本体论, 只能说是本体论的萌芽或胚胎。只有巴门尼德才能说是本体论哲学的先驱。 巴门尼德哲学虽属早期希腊哲学,但他的思路、方法与其他自然哲学家很不一样,他 所提出的存在论与其他哲人的本原说有重大区别。笔者认定他的存在说为西方本体论的 先驱,主要依据是:他断言可感知的变化无常的自然世界是虚假的非真实的“非存在” ,惟一真实的是不生不灭、不动不变、完整单一的“存在”;前者为“意见之路”,后 者才是“真理之路”;感觉只能提供意见,思想才能通达真理。这种划分和对立正是本 体论得以建立的前提与基础。真正的西方哲学体系的形成当以本体论的确立为标志。柏 拉图的理念论无疑是西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但柏拉图是吸纳了巴门尼德的思 想,站在苏格拉底的肩膀上建立起他的理念论的。 苏格拉底常被学术界称为转折性人物,说他把西方哲学的视野或注意力从自然转向人 和社会,即所谓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回地上。但事实上,苏氏之前的哲学家们并未忽视人 和社会,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等等都提出了许多社会政治伦理学说。 苏氏之后,西方哲学也并未就此聚焦于人和社会。苏氏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奠基性作用在 于他开创了重理性、重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路。他的看法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智者派而 发的。希腊城邦社会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相当开放的、变动的,人们在政治、经 济、文化、思想方面的交往活动是频繁的。智者派教人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使人 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但其主张是感觉主义、相对主义的,常常导致诡辩,混淆是非, 真假不辨。苏氏对此深恶痛绝,他毕生致力于德性教育,把完善人性、人的灵魂看做是 自己的“神圣职责”。为达此目标,他着力于探求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定义,要求超越感 性的、具体的、特殊的、不确定的事例,寻求普遍的、必然的、确定的知识,德性就是 这样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凭感觉而必须通过理性才能达到,而且要运用辩证方法即他 所谓的“精神接生术”,实即问答谈话法[1](P57)。 柏拉图继承了苏氏哲学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但他把求普遍、一般从伦理道德进 一步扩大到宇宙万物,并且把普遍、一般看做是与可感事物完全不同的“另一类东西” ,他称之为“理念”(或译“相”),可感事物正需要靠理念来说明。通常认为柏拉图的 理念论是违背常识的荒谬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实际上理念论涉及人类生存实践中 的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即人类必须超越可感觉的、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才 能认识和把握普遍的、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否则,人类将不可能创造文明 ,不可能进步发展。当然,人类的生存实践迫使人必须去超越,因此,问题就在于人类 能否自觉地、有意识地、更好地去超越。柏拉图在历史上的贡献,他的地位和重要性并 不在于他对这个问题所提供的答案,而在于他把问题提得如此明确、尖锐,并形成一个 体系,促使人们去思考研究,从而提高和促进了人类生存实践的自觉性的程度。尽管他 的前辈也已或明或暗这样那样地涉及了这个问题,但都未能把问题解剖得像他那样清楚 明白、全面完整。柏拉图像用刀子一样把可感世界与超感觉的理念世界截然分开,这是 哲学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关于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本体论的立论依据和不可缺 少的基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告诉我们,哲学不应面向可感世界(因为这是一个不真实的 世界),而应转向超感觉的理念世界,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哲学家不应停留在感觉 、常识的层面上,而要超越甚至抛弃感觉、常识,向超感觉世界不断提升,直至达到最 高理念“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