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图哲学中,“观照”
的问题主要在《斐德罗篇》和中期的三大对话篇 《会饮篇》、《理想国》、《斐多篇》里被提出。(cf.Phdr.,249e-250b;Symp.,210d;R ep.,480b-d;Phdo.,84a-b;)虽然在这四个对话篇里所提及的“观照”问题,各有其不同 的场景和着眼点,但是,其中所表述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观照”都 是被界定为人(哲人)的理性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最纯粹的境地;并且人在这种境地 中捕捉到的对象都是“本真存在”。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 果哲人所“观照”到的对象是“本真存在”的话,达到“观照”境界的哲人就是“智者 ”,成为与神同样的存在,因为在柏拉图哲学里,看到“本真存在”就意味着达到了“ 真知”的状态,然而,柏拉图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却是:“真知”只有神才会拥有。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哲人是唯一的以“本真存在”作为认识对象并达到“ 观照”状态的人。而当“本真存在”成为认识的对象,即认识进入“观照”的境地时, 就意味着认识达到了“知”的状态(cf.Rep.,479e)。如果人的认识达到“知”的状态 ,那么也就意味着人已获得了对于其所认识的对象的“真知”(cf.Phdo.,75d)。可是,在《斐多篇》里,柏拉图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人在拥有肉体的一生中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cf.Phdo.,66b)。同样是中期的对话篇,《理想国》与《斐多篇》的观点从表面看来显然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表述:一方面认为人(哲人)可以观照“本真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张人是无法获得“真知”的。 那么,这种矛盾现象该如何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给于明确而恰当的辨析。而对于 这个问题的明确把握,是理解柏拉图中期对话篇特别是《理想国》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观照”主体的辨析 只要整理一下柏拉图关于“观照”的议论就会发现,进行“观照”的有纯粹灵魂和人 的灵魂两种主体存在着。在《斐德罗篇》中所描述的关于灵魂的神话(cf.Phdr.,246a-2 48d)里,“观照”的主体是纯粹的灵魂;而在《会饮篇》和《理想国》里议论到的“观 照”主体则是人,也就是被囚禁在人的肉体中的灵魂。 “观照”的议论中所出现的上述两种主体,在对话篇中柏拉图只是用了“灵魂的纯粹 自身”一种表述(cf.Phdo.,65d、66e-67a、67e、79d,etc)。这种关于“灵魂的纯粹自 身”的表述,根据议论的场面和内容,各有其不同的所指:一种是指切断与肉体的一切 关系,灵魂自身独立存在;另一种是指灵魂作为人的存在,虽然与肉体结合在一起,但 是拒绝肉体的配合,排除肉体的干扰,完全依靠自身力量。 1.灵魂切断与肉体的一切关系、自身独立存在的状态,当然意味着灵魂处于进入肉体 之前或者人死后灵魂脱离了肉体的纯粹状态。《斐德罗篇》里关于与诸神一起到天外观 看(“观照”)“真理的原野”的神话里所提出的灵魂,《斐多篇》(Phdo.,66e-68d)里 苏格拉底极力强调“肉体的干扰”时所要求的、关于“本真存在”的“观照”所必须具 备的灵魂的纯粹状态,这些议论中所说的灵魂都是指与肉体非结合状态的灵魂。并且, 处于这种状态的灵魂的“观照”拥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观照”时灵魂必须脱离 肉体的理由,是为了使“知能够成为我们的”(Phdo.,66e2)。即:灵魂为了获得“真知 ”,必须与肉体切断任何关系,处于完全独立的纯粹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下的灵魂对 于“本真存在”的“观照”,就意味着灵魂对“本真存在”的认识达到了“知”的境界 。 但是,这里我们将面对新的问题。上述这种进入肉体之前或者脱离肉体之后的灵魂的 “观照”,只是属于纯粹灵魂的“观照”,而不能成为人的“观照”。如果柏拉图的“ 灵魂的纯粹自身”的表述只是单指这种状态的灵魂的话,那么其对人的意义就不在于生 前而在于死后。但是,柏拉图关于“观照”问题讨论的中心内容,其意图不在于议论人 的死后,而完全是为了人在活着的时候对于自身行为的净化。所以,囚禁于人的肉体中 的灵魂的“观照”,成为其中心课题。 2.在《斐多篇》里,柏拉图对于人必须在死后才能够获得“真知”的问题做了具体的 阐述和议论。与此同时,对于人在生前为“观照”而付出种种努力的重要性和意义也进 行了论述。他那有名的“哲学是(一种)死亡的练习”的观点(cf.Phdo.,80e-81a)就是在 这里提出来的。在这个对话篇中,柏拉图对于“哲学”的意义及其作用做出了如下的阐 述: 我想哲学会劝说灵魂,离开通过肉眼的考察,耳朵以及其他来自于感觉的考察,…… 让灵魂凝聚于自身,沉潜于自身,不信任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只有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