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4,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6-0087-09 反形而上学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的主题之一,至今“战果”如何?一方面,形而上学 似乎并未因不断遭受反对而寿终正寝;另一方面,以反形而上学著称的各种学说总是不 断被后来者宣判为形而上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为什么 要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究竟能否彻底?对形而上学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 本文区分了两种不同意义的形而上学,回顾了近代以来两种反形而上学运动批判和反 批判的历程,分析了反形而上学不能彻底的原因,并提出从“反形而上学”向“后形而 上学”的哲学转型。 一、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意义 对于什么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单独的严格定义,而只能以文本间的方式 来确定。具体来说,它可以在反形而上学的文本与其所批判的文本之间加以解读。从近 代以来的反形而上学历史来看,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是沿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个是科学主义方向,另一个是非科学主义方向。 近代经验论开始的反形而上学运动,首先是将形而上学作为经验科学的对立面来反对 的。作为对经验论反形而上学的总结,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提出了“像形而上 学这种东西究竟是否可能”的问题,其发问方式是:“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 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 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1](P3-4)康德以经 验科学为参照,分析了形而上学的特点。他认为,形而上学知识首先的特点是它的非经 验性。他写道:“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 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 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学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这样一来,它就 既不能根据作为真正物理学的源泉的外经验,也不能根据作为经验心理学的基础的内经 验。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1](P17-18) 但形而上学在形式上并不是分析判断,而是先天综合判断。他写道:“形而上学只管先 天综合命题,而且只有先天综合命题才是形而上学的目的。……产生先天综合命题,这 才做成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1](P2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归结为“先验综合命题是如何可能的”这样一个问题。他写道:“因此,一切形而上学 家都要庄严地、依法地把他们的工作搁下来,一直搁到他们把‘先天综合命题是怎样可 能的?’这一问题圆满地回答出来时为止。因为,如果他们在纯粹理性的名义下有什么 东西要提供给我们的话,他们应该呈递的信任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他们不具 备这种信任状,他们就只好等一些受骗多次的明理人把他们赶出去,用不着另外检查他 们所提供的是什么。”[1](P35)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区别了“一般形而上学”和“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他力图通 过分析表明,一般形而上学是理智概念超验使用的结果,因而是虚假的,应当予以禁止 。然而,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却可以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他写道:“批判,而且只有批 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办法。 别的途径和办法是不行的。”[1](P160-161)他认为,理性批判必须展示出先天概念所 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些概念按照不同源泉的类别划分,以及这些概念所可能产生的一切 结果,包括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使用原则和使用界限,并将所有这些内容都容纳到 一个完整的体系里。在他看来,这样的科学形而上学可以第一次以持久性的方式满足我 们的理性要求,因为它能够达到不可能再有什么改变、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发现增加进 来的一种完满、稳定的状态,“因为在这里,理性知识的源泉不是在对象和对象的直观 里(通过对象和对象的直观不会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在理性本身里,并且当理性全面 地、以不容有丝毫误解的确定程度把自己的能力的基本原则摆出来之后,纯粹理性就无 需先天认识,也无需提出问题了”。[1](P162) 康德所提出的两种形而上学概念,使后世的反形而上学运动分裂为两个方向。一方面 ,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反形而上学运动,坚持科学与非科学的严格分界,将形而上 学作为非科学加以拒斥。卡尔纳普在他那篇著名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中对形而上学的界定是:“‘形而上学’:这一术语用在这篇文章里,与欧洲通常的 用法一样,是指所谓研究事物本质的知识领域,它超越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科学的领 域。这种意义的形而上学包括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人的体系, 但不包括对于各门科学的成果进行综合、概括的努力。”[2](P36) 另一方面,从黑格尔开始的反形而上学运动,则将有限性思维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特 征。黑格尔首先将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学称为“旧形而上学”。他从三个方面刻画了旧形 而上学的特征:第一,认为抽象的、孤立的思想概念即本身自足,可以用来表达真理而 有效准;第二,用知性的规定去处理像灵魂、世界、上帝这样的理性的理念;第三,按 照这种有限规定的本性,这种形而上学便成为独断论。它们总是要在两个相反的论断之 中,肯定其一必真,而另一必错。他认为,形而上学方法的关键,在于坚持抽象的同一 性。他指出:“试再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概观,则我们便可见到,其主要特点, 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 [3](P110)在这个意义上,他将旧形而上学称为“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并将其与 自己的“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相对。他写道:“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主要在于坚持 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反之,玄思哲学的唯心论则具有全体的原则,表明其自身足 以统摄抽象的知性规定的片面性。”[3](P101)根据这种划分,他认为,以反旧形而上 学为己任的科学的经验主义,也没有摆脱旧形而上学的框架。他分析道:“但科学的经 验主义者总难免不陷入一个根本的错觉,他应用物质、力、以及一、多、普遍性、无限 性等形而上学范畴,更进而依靠这些范畴的线索向前推论,因此他便不能不假定并应用 推论的形式。在这些情形下,他不知道,经验主义中即已包含并运用形而上学的原则了 。不过他只是完全在无批判的、不自觉的状态中运用形而上学的范畴和范畴的联系罢了 。”[3](P112)“经验主义所处理的是有限材料,而形而上学所探讨的是无限的对象。 但这无限的对象却被知性的有限形式有限化了。在经验主义里,其形式的有限性,与形 而上学相同,不过它的内容也还是有限的罢了。所以,两派哲学皆坚持一种前提作为出 发点,它们所用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样的。”[3](P114-115)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对旧形 而上学的批判,虽然有很大功绩,但仍然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没有达到对形而上学的真 正克服。他揭示了知性的有限性,但却肯定了这种有限性,不再向无限迈进。他写道: “批判哲学有一很大的消极的功绩,在于它使人确信,知性的范畴是属于有限的范围, 并使人确信,在这些范畴内活动的知识没有达到真理。但批判哲学的片面性,在于认为 知性范畴之所以有限,乃因为它们仅属于我们的主观思维,而物自体永远停留在彼岸世 界里。事实上,知性范畴的有限性却并不由于其主观性,而是由于其本身性质,即可从 其本身指出其有限性。……他对于意识各阶段所作的反思,其结果可以总括在‘凡我们 所认识的一切内容只是现象’一句话里面。既然凡属有限的思维只能涉及现象的说法都 是对的,则他这种结论当然也是对的。但须知,到了现象的阶段,思维并没有完结,此 外尚有一较高的领域。但这领域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无法问津的‘他界’。”[3](P1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