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虽有回落,但仍保持了年均增长8.4%的速度。2001年12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如何?对此,人们存在着不同的判断。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间内,国民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笔者认为,要正确判断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必须对加入WTO后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动力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拉动力、内动力和外动力三大动力。只有通过对这三大动力及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的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我国今后经济增长趋势合乎实际的正确结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力量。我国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达到了近10%的高速度。但从1997年年末起,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为了避免经济出现衰退,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政策措施,主要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1998-2001年四年间,国家共发行建设国债5100亿元,带动银行资金和其它资金完成了2万多亿元的工程项目,带动经济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进入“十五”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在是否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靠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长远之计,应主要依靠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举债规模逐年增加,会酿成财政支付风险。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笔者认为,决定是否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及举债主体和客体对未来债务的承受能力。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看,尽管已连续四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今后较长时间仍将是我国经济中的常态。因此,作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只有当随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时,两项政策才能逐步淡出,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不必过于紧张。我国现阶段无论举债主体还是举债客体都有较高的承受能力。从举债主体看,尽管我国国债余额累计已达18700亿元,占GDP的18%,但仍控制在国际共认的警戒线以内。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国债并不是用来弥补财政经常性预算赤字,而是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国债资金连同它带动的其它资金的大量投入,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大量增加,国家的还债能力大大增强。再从举债客体看,国债举债的客体主要是民间资本,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总量已超过10万亿元,这么多的民间资本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与其让大量的民间资本呆在银行赚取银行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的支付风险,还不如通过国家举债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这样对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有益处。当然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国家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以免酿成真正的财政风险。为避免财政风险局面的出现,还可以对两项政策的实施进行适当调整。比较理想的选择是改变过去四年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重点的选择,逐步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适当增加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的投放略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实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这种调整既可以缓解即将到来的还债压力,减少财政支付风险,又能确保经济建设资金必要的投入量,对缓解通货紧缩,增加有效需求,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总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短期的政策选择,而是较长期的政策选择,坚定不移地实施和适度调整这一政策选择,将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经济增长的内动力 经济增长的内动力是指我国的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消费所形成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自1998年起,我国采取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扩大国内需求包括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保持了两旺的态势。今年1~7月份,我国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94亿元,同比增长21.1%,高于上年同期5.7个百分点。尤其可喜的是,民间投资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增长了15.8%和19.4%,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7.1和12.9个百分点,集体和个人投资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23.8%。在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也稳定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扩大国内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入WTO以后,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为了能够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把加快发展的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以争取外资和外需为辅。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对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调整和完善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调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从偏重投资向投资和消费均衡增长转变。近几年,我国投资的增长均超过了消费的增长,个别年份,两者的增速相差很大。如今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6535亿元,同比增长24.2%,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5688.7亿元,仅增长8.6%,投资的增速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速。再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看,也明显偏高,经常保持在40%左右。我国已往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比较合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过高,必然影响社会消费,导致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失衡更加严重。第二,要注意投资的效益。投资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资必须两者同时兼顾,不能偏废,特别是在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更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把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避免落后产业和产品的重复建设,使投资在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中发挥主导作用。第四,要培育法人自主投资机制。多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主导的投资多,企业自主主导的投资少。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问题仍然很严重,至今仍有许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要尽早改变这种状况。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企业和个人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