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21世纪我国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的标志,是在我国成功实施“引进来”战略之后,在经济国际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党中央所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积极研究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加快我国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走出去”是观阶段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迫切需要 1.“走出去”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经过三次大的调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大调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但农业也出现了过去从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是主要农产品总供给相对过剩,而国内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内需相对不足;二是农业和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许多优质农产品还面临日益增加的进口压力;三是农业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其中,相当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并不落后,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面对国内总供给相对过剩而内需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以及技术、设备生产能力过剩等新情况,我国政府有必要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和企业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面向国际市场,实施以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的“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能力。通过农业“走出去”,使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又借此促进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当他们处于我国目前这个结构转换时期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设备向海外转移,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鼓励农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力,是促进国内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2.“走出去”是更多地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缓解国内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自然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是一个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特别是耕地、水、森林、矿产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资源矛盾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如耕地资源,近20年来,以年均20万公顷以上的速度递减,预计到2030年,全国人均耕地将只有0.08公顷,比目前人均数减少1/4,耕地资源将成为更为稀缺的资源。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也仅为23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预计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资源短缺和超采,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加剧,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构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缓解国内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则是走出国门,主动出击,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境外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建立一批战略性农业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这不仅可以改善国内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在农业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主动权。因为,当今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不仅仅是着眼于当前利润的跨国投资行为,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跨国投资行为。我国不仅要从现在的实际出发,还要着眼于国家长远的发展和安全,争取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考虑我们的后代怎么办?” 利用国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国外资金和技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农业对外投资中,还要对目标投资国的融资条件进行分析,积极争取国外融资或贷款,并以此在国外进行投资。同时,在利用国外技术方面亦如此。通过在国外,特别是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设立农业研发中心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适应国际市场趋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3.“走出去”是扩大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需要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当今国际实证经验。这些经验表明,任一国家或企业以单打一的方式一味扩大出口,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是很有限的,也难以长久地占领已有的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必须辅以必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贴近市场,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发展动向,并通过完善守侯服务不断改善自身的产品,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从而长久占领并扩大当地市场。作为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农业设备、技术、零部件、原材料等出口。从而开拓扩大出口贸易的新的增长点。 4.“走出去”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国际化的需要 农业全球化的目的是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其必要条件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跨国自由流动,而实现其自由流动的推动者则是跨国企业。所以说,跨国企业是一国农业国际化的推动者。农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特别是跨国企业间的竞争。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已实证证明。如日本的一些农业企业在70年代、韩国农业企业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企业在80年代,都先后走上了海外投资、境外加工贸易的路子,而后逐步扩大在当地生产和当地采购的比例,最终一些企业成为影响较大的跨国公司。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走境外投资、加工、贸易之路,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而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在境外设立销售公司、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开展境外加工和贸易,进行国际化的征程,这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而实施的“走出去”的正确选择。但从我国目前的整体情况看,与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分析,我国以千家万户小农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制,逐步暴露出了农业的经营主体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发育不良,更缺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农业与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实力。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植我国跨国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将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有利于加快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从而大大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