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国企改革需要社会保障,结构调整需要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更需要社会保障。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会保障?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国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社会保障?这些问题亟待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应该实行“低门槛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从提高老年生活的安全感入手,改善国民的心理预期,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降低社会保障门槛,把更多的就业者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增强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撑能力和可持续性;增加社会保障的适应性,吸引间歇式、非全日制的就业者参保,消除促进就业中的体制性障碍。 一、实行社会保障新计划的主要目的 1.改善国民的心理预期。随着住房、教育、养老和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流程与家庭收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个人在这些项目上几乎不需要负担费用,完全由国家及单位包办,现在却变成了家庭支出中的很大项目。这些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这些改革就是国家甩包袱,让职工掏腰包,因而增大了人们的支出预期,使人们在消费上不得不谨慎起来。为扩大内需,从1999年起,中央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连续几次给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加薪,同时加大了对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些政策措施对稳定和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果同时对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也进行调整,改善和稳定国民的支出预期,使人们在养老和医疗上没有后顾之忧,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更好。 2.降低社会保障的门槛。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而设计的,用社会保险的方式举办养老和医疗保障项目,社会保障的门槛很高。 (1)社会保险缴费率太高。按照制度规定,参保企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5个险种的名义费率为29.8%,其中养老保险的名义费率最高,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费率太高,首先造成部分企业不愿意参保,即使参保了也想方设法降低缴费基数。值得注意的是,下岗职工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要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不仅要负担个人应缴的费用,而且还要负担过去应由企业缴纳的费用,仅养老保险一项总计达到28%,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年龄大、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能拿出这笔费用的不多,年龄小的下岗职工觉得续保不如购买商业保险划算,宁愿用经济补偿金购买保单,也不愿继续参保。 (2)社会保险不是国民保险,即使在城市,也不是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能参保。从就业类型看,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全日制职工设计的,对非全日制的从业人员几乎不适用,因而不利于促进就业。都说社区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很适应下岗职工,但社区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稳定性差,而且多数是非全日制的。再从所有制看,国有单位职工已被全面覆盖,但非国有单位参保的比例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的比例很大。近年来,国家对随同资源枯竭、矿山国企破产的集体企业已退休职工,按照当地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一些退休职工却提出“要社保不要低保”。现在要扩大这项政策的适应范围,对未参保的城镇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也按当地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地方政府操作上难度很大,在政策上也不好向退休人员解释清楚这笔生活费的性质,究竟属于养老还是属于低保。说它是养老金,但它不是按退休待遇计发的;说它是最低生活保障金,但领取者都是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退休人员,他们拥有得到退休保障的权利。 3.增强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撑能力与可持续性。近些年来,我们在设计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时,一直把人口老龄化因素看得很重。其实,目前对养老金制度威胁最大的不是人口老龄化,而是提前退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1997~2000年提前退休人员的典型调查,提前退休人数占当期办理退休人数的比例高达29%,提前退休年限平均为3.69年。据此推算,2000年因提前退休造成基金减收24亿元,多支出养老金82亿元,两项合计106亿元,约占中央财政补助额的将近1/3。 此外,由于社会保障的门槛很高,扩大覆盖面与提高收缴率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据统计,2000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为9124万人,而离退休人员为3011万人,基本上是3名参保职工供养1名离退休人员。如果把乡镇企业职工(12800万人)和进城农民工(8800万人)算进来,由于这些人目前大都处于青壮年时期,退休养老是10年、20年以后的事情,即使假定乡镇企业已经有800万退休人员,那么,基本上是8个人缴费供养1名离退休人员。鉴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比例将会维持很长时间。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城乡统筹的、门槛较低的社会保障计划,这一计划的资金支撑能力与可持续性是不会存在问题的。 二、社会保障新计划的基本内容 1.保障项目与待遇。养老和医疗是社会保障新计划的主要项目,其中养老保障包括三个分项目,即老年保障、遗属保障和伤残保障(习惯上称之为“老遗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