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寿光市位于渤海莱州湾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山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所有城区学校与乡镇驻地学校和80%的农村小学都配置了微机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四化”——绿化、硬化、美化、知识化;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协调发展,全市四处职业学校,有两处为国家级重点,两处为省级重点,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部通过了省级示范校验收,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三教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几年来,我们是沿着这样一条路子探索实践的。 第一,坚持把“均衡”作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理念来认识和把握 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由于寿光基础教育抓得牢靠,发展均衡,促进了职成教协调发展,全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如科技成果在寿光,农民不仅认识早,而且转化快,农业科技含量已达65%以上。 均衡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它的核心是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必须得到尊重。教育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它的最主要内涵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老百姓的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 第二,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教育均衡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多年来,我们寿光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一直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和由各级领导牵头的学校办学委员会,实行了乡镇教育发展水平一票否决制度、市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教育专题会议制度、市级领导教育调研制度,并把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一届传一届,一棒传一棒,重教兴教的作风没有变,从未出现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等情况,更未对已制定的规划和作出的决定而予以否定和搁置。去年新班子更换后,仅仅1年时间,徐振溪书记、刘克强市长已跑了全市近一半的学校,并多次到寿光一中、寿光现代中学、寿光财贸小学等单位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品质,扩充优质资源。主要做法是: 一是确保经费投入主渠道的畅通。 二是严格教育附加费的征管和使用。 三是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过硬的措施,持续的投入,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1998年至2000年,我们全市新建教学楼170幢,建筑面积达到66.3万平方米。2001年又大规模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投入资金1056万元。五年新上586以上微机13000台,建设校园网85个。 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我们还狠抓了教育结构的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推动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一是对初中实行“膨胀”。针对初中生源高峰校舍不足的状况,在城区,投资2300万元建设了圣城中学,将实验中学办成了完全初中;在乡镇,重点建设中心初中,3年扩建校舍46.3万平方米。 二是对小学实行“调强”。通过采取“临近聚合”、“中心辐射”、“规模扩张”等形式进行了撤并,使全市的小学处数由1996年的604处压缩到2001年的295处。同时,抓住小学生源减少的时机,在全省农村率先推广了小班化教学。 三是对幼儿园实行“改制”。在加强乡镇中心园所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办园体制改革,鼓励社会、集体、个人兴建幼儿园。 四是重点建设“一大两高(一所大学,两所高中)”,大面积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比例。 寿光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底对全市教育结构作出重大调整,以原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为依托,“六校合一”申办高等院校。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潍坊科技职业学院”,为群众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例,结合薄弱学校改造,将原寿光师范、进修学校与寿光一中合并,又投资2亿元新建成寿光现代中学。现在仅这两所学校招生就占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80%还多。同时,将距城区不远的二中、三中进行改建扩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市高中招生择校的问题。2001年,我市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86.7%,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普级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保证;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调整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构平台。 第三,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学生即使都在一流的校舍里,可能同样受到不均衡的教育 谈到教育均衡,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办学硬件设施的均衡。实际上,师资力量的均衡是最重要的均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便拥有一流的教育设施,也无法产生一流的教育。因此,打造一支道德水平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成为我们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