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日经济的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处于萧条之中,唯独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继续保持着在较高的增长率上运行,这种现象不免给人留下担心和疑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中国真能不受世界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吗?对后一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不同国家经济波动特点各不相同,但任何经济增长都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期性。随着中国正式成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经济将迅速融入世界性的全球市场中,将会在更高的程度上随全球性的经济波动而起伏,世界经济的景气状况对中国的影响将大大增强。因此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便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市场经济形成以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经历了几次较长时期的增长,但增长的持续性经常被打断,这种现象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在这种高速度的状况下永远增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令人沮丧和宿命的观点,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我们能够做的是去考虑一下如何使周期中增长阶段延长,调整的幅度尽可能小和调整的时间尽可能短,这样,长期地看,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一、世界工厂 一些文献中把18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称之为世界工厂,因为英国当时已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国,其工业制成品及其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上重新迅速崛起,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一跃成为世界上居第二位的大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顺利实现了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即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附加价值高、能耗低的机械、电子产品为主导,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日本的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引导着世界的潮流,于是日本则成了这个时期的“世界工厂”,并以“头雁”的领先地位带领亚洲经济以“雁阵模式”发展。 在我们能见到的各种经济学辞典或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没有看到世界工厂的严格的定义或具体解释,通常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的一种描述。但根据英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世界工厂,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具体地说,在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已居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前列,并在世界市场体系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它们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水平走向以及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领先地位,成为贸易大国之一。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纺织工业和某些轻工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所要求的规模和水平。 虽然国内外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正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我们对此还是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真的能成为英国和日本那样的世界工厂吗?我们到底有些什么条件、又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呢?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不断缩小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的差距,增强竞争优势。中国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在不断的提高。第二,劳动力成本低。中国既受累于二元经济结构,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但又得益于二元经济结构,即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第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第四,工业配套能力大幅度增强。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元器件和零部件及设备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价格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第五,中国特殊的国情,使的中国国内就存在广阔的市场。第六,境外的资本持续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这些优势表面我们是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的。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上差距,即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大国。虽然中国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已大大超过轻纺产品,但出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大多是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其次是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差距,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三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据科技部的最新统计,2000年中国用于研发的总投入890多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目前只能说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因此,我们在发展战略上,既要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更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把技术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加深和拓宽我国的世界工厂的层次和内涵。 有鉴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所长吕政提出,如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优势,弥补不足,我国便有条件成为世界工业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其有利条件包括: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工业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工业发展需要;工业本身配套能力较强;国内市场广阔,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吕政认为,单从比较优势来看,在贸易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工业产品在中国制造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从整体竞争战略考虑,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也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