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理解城市工作,认为城市工作基本上是城市建设问题和城市规划问题,但这种认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一是盲目进行高标准城市建设引发的城市成本和城市债务问题。改革开放20年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倾向正在引导许多城市政府官员,把城市工作的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为了追求政绩,大兴土木搞城市广场、花园、大规模的中心绿地等。有的城市资金不足,不惜举债。从有关调查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的债务结构逐渐从国企向城市建设债务过渡。这种城市建设之风自上而下蔓延,超越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现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应该由土地出让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承担。只有有收益的公共设施才可以交付市场的投资主体。由于政府公共设施超前投入,必然增加企业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动力,结果会导致企业负担增加、成本上升,投资兴趣下降,同时,消费者成本增加,会引起资金和人才外移。城市债务增加,政府无力偿还,也会影响政府信誉。当前一些城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平调资金,即要求下级政府的财政无偿上缴,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这种做法必然会压抑下级政府促进投资增长的动力,并最终使负担转嫁给农民。因为基层的县市或城镇政府因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刺激就业能力不足,会使农业人口转移的速度下降。 二是关于城市的就业问题。许多城市都在盲目追求高新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忽视了自身人口素质的特点,往往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未来时期内,城市面临的就业问题会导致城市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不足,三产发育不良。由于就业减少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将是城市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是城市政府投资的服务主体问题。在许多城市兴起了修广场、花园、绿地热,修建办公楼之风屡禁不止。相对照的是,居民小区的改造速度却十分缓慢。在许多城市管理者心中,只要修建了花园、广场、绿地,就标志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就有了美好的形象。正是这种观念的引导,导致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形成了浮华奢侈之风,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这种观念的误区关键在于城市的建设是给人或者是上级领导看的,还是要实实在在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问题。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方针在许多城市并没有得到根本体现,而许多管理者不惜增加企事业单位的负担搞所谓的亮丽工程,超越了实际国情。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问题。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吸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例如,城市轻轨、地铁、供水设施和一些有收益的公共设施基本都被政府垄断,看起来,政府掌握了这些资源,维持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实际上,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效率,牺牲了城市居民的利益,也牺牲了一部分消费市场。再例如,在一些特大城市放开对城市地铁或轻轨的建设和经营权,既有利于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有效地分离城市人口,减少高度密集区的环境、噪音和交通压力,也有助于住房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来垄断,实际损害的还是城市居民的利益。 五是城市规划观念严重滞后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因为城市规划的制定者大多是建筑规划专业人员,由于专业局限,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很少考虑到政府公共投资能力、市场化的产业导向对于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目前的总体规划中对于地价的评估、环境和生态的作用、居民区的社会分层现象以及独特的城镇景观设计等内容,并没有放在十分恰当的位置。更多的规划只是按照一种公式化的规则来制定。由于规划制定的观念落后,在城市政府管理过程中很少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许多规划单位由于利益的关系,更多地关心规划的规模,小城市的规划往大规模做,造成了城市管理者过早地在城市建设中铺摊子,形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