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主要以提供劳务和精神等服务产品方式为社会服务的一类机构,是行政权力的衍生物,其资金来源、活动方式、组织体系及管理办法等都带有行政机构特色,有些甚至带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分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许多先进的国有技术设备、设施,是教育、科研、文化宣传等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不但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过重大作用,而且还将是实现新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制约了事业单位活力和效益的发挥,而且给事业主管部门和财政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和压力,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因此,界定好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范围,加快事业单位体制及其财政供给管理改革已显得非常紧迫。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我省各级事业及财政管理部门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推动我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改革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还权于“事”,增强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多年来,针对传统的高度集权、各自为“事”的事业发展体制,从增强事业单位效益、减轻财政负担的高度着手,依据“区域覆盖,就近服务”原则,在把为所在地服务的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的同时,积极推行还权于“事”改革,逐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权、物权、财权及其它各项自主管理权,很多事业单位已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权的独立社会法人,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还对传统的事业资源行政化配置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初步改变了单一化的行政隶属关系,实现了投资渠道和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提高了事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放权、搞活、资源配置非行政化取向等改革措施,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和年检制度,推动事业管理制度创新。针对事业单位门类多、体制乱、人员杂、渠道广、家底不明、管理困难的现状,我省把事业单位登记及年检作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事业单位登记及年检改革,初步掌握事业单位的家底,理顺了事业单位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了事业单位依法行事、自我发展的合法权益,对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的确立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管理。 (三)注重引导,初步形成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格局。为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政府包办事业、财政独家供给的传统管理体制,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大力提倡全社会办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和引导民办事业的发展,多渠道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初步形成了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在整个社会事业中民办事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 (四)加强管理,严格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在搞好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总量控制,撤并和压缩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单位,对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按照事业管理原则和权限,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统一审批,严防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盲目扩张。 (五)推行分类管理,规范财政供给。为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供给管理,收缩财政供给范围,1994年我省开展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分类管理改革工作,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运营状况等不同特点,重新界定其机构编制的管理形式,明确实行“两个过渡”。此后,又逐年加大改革力度,有效推动了事业单位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一些以生产经营或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事业单位被“断奶”推向市场;一些年经营性收入占本单位支出70%以上的事业单位被列为“自收自支”单位。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推行事业机构分类和财政供给范围界定,全省共过渡事业机构2452家,其中全额过渡到差额的1470家,全额过渡到自收自支的332家,差额过渡到自收自支的650家;过渡人员3.95万人。缓解了财政压力,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在推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财政供给改革上与地方存在落差,影响了地方改革的深化。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地方,中央各部委所有事业机构4300多家,约占事业机构总数的0.4%,从业人员只占8%左右。我省事业单位分布也是如此,县乡级事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的87%和77.1%。由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大多为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及特殊服务的纯公益性机构,少数非公益性事业机构也由于集中了顶尖级技术人才、占有先进技术设备,其创收和发展的能力较强。加之,中央财政有较大的调剂余地,相对地方而言,中央事业单位改革的压力要小得多。在历次机构改革中,相对于行政部门而言,国家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政策研究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导致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相对滞后,体制及制度创新的力度不大。尽管地方政府和事业主管部门迫于自身的压力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和配套措施,改革难以取得较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