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是能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1999年我校全面实行了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在人事制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改革使骨干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稳定了骨干队伍;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学校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它必将对教师队伍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必须有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高效精干的教职工队伍。与一流大学相比,我校的教师队伍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人事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竞争择优、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建设与“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教职工队伍奠定基础。 一、教师队伍的比较与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几年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按教师身份进入我校的人,在人事管理上均作为教师进入教师库。后来有的人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有的已调入校机关或后勤部门,甚至到校办公司、企业工作,工作性质与教学、科研无关,但仍然计入教师队伍。按这种分类办法,截止2000年底,我校教师有3563余人,约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0%。其中具有教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3119人,而真正在院、系、中心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只有280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9%。如果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统计,只有2240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3%,比广义的教师概念少1323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原教师概念的界定不够严格,造成教师队伍规模偏大,教师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不同,因此,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例如:在教师聘任方面,对教师难以有明确的严格的职责要求;在进入方面,难以按照岗位特点和实际需求,以不同标准招聘不同的人才;在管理方面,难以对教师和非教师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容易产生以相同的模式评审专业职务,按同一标准和程序进人,对教师和非教师给予相同的待遇等等。导致的结果是:该严的严不起来;该淘汰的走不了;该高待遇的提不上去;该区别的区别不开。 而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特点是:有严格的界定;有明确的职责要求(讲课、科研、公共服务);占全校教职工比例低;遴选严格,淘汰率高;在全世界招聘,水平高,晋升难;待遇和地位高于其他系列人员。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把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队伍作一比较,以便制定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 首先在教师队伍结构方面有很大差距。从网上查询了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人员结构的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清华大学与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人员结构的比较
说明:表中清华大学的数据是2000年的数据。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即使按较严格的定义,我校教师的比例仍然偏高,其中一部分人没有从事教学工作,应该从教师队伍中划分出来。 表2列出了清华大学和美国几所大学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 表2 清华大学和美国几所大学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比较 学校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其他教师教师总数 人数 %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 加州理工 321 49.5 35 5.4 36 5.6 256 39.5 648 100.0 哈佛大学 875 36.6 208 8.7 352 14.7 955 40.0 2390 100.0 麻省理工 761 40.1 209 11.0 189 10.0 739 38.9 1898 100.0 普林斯顿 444 40.1 59 5.3 164 14.8 440 39.8 1107 100.0 平均41.77.6 11.339.4100.0 清华大学 749 33.44 863 38.53 628 28.04 2240 100.0 说明:美国大学中的“其他教师”指教授系列以外的讲师、指导教师、兼职教师、访问学者等。清华大学中的“其他教师”指讲师、助教和未定级人员。 从表2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系列职务结构呈倒三角形。助理教授以上的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占60%以上,其中教授约占42%,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明显少于教授的数量。表中列出的清华大学的数据是2000年底具有教师职务的人数,副教授多于教授。 再从教师的水平来看,我们的差距更大。以美国MIT为例,2001年的网上数据表明,MIT的761位教授中,有106位国家工程院院士,102位国家科学院院士,22位美国医学院院士,205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有46位校友获诺贝尔奖,目前有10位在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