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现象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伴随的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联合国公告,20世纪90年代末全世界有失业人员1.2亿,半失业人员7亿,两项之和约占全世界28亿劳动力的1/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至上个世纪末已经有近13亿人口,且是一个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具有一般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专业人才、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显著特征。1992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突发性失业,1996年后劳动部门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都在3.1%以上。如果按实际失业人口=公开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再就业职工的公式计算,失业率将远远高于这个数字。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的分析显示:该年二季度中,劳动力总量仍明显供大于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失业保障制度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环节。因为,就业人员遭遇失业首先是一种人力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其造成的损失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要在失业问题上兴利除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之最终体现为对经济运行的积极意义,关键还在于构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只能是失业保障制度。 一、失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1905年失业保险制度在挪威首创,当时属于任意参加性质。真正由国家立法并具备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始建于英国1911年颁布的国家保险法。截止1995年,世界上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形式,建立了失业保障制度。从普及情况和实施力度来看,失业保障制度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呈现出高度相关性。 各国建立失业保障制度情况
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整理 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失业保障的意义在于,其一,就宏观经济运行角度来讲,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谁也无法保证经济发展永远处在繁荣时期。当某一经济处于宏观经济的繁荣或高涨期时,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每一个就业者有能力交纳失业保险金。一旦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期,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失业人员增加,这笔失业保险金就应支付给失业者。其二,从每一个就业者来说,失业风险是不确定的,事先无法预料。因此为了避免在失业降临时收入来源枯竭,每个就业者也应交纳失业保险金。从失业保险的逻辑来推理,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及其领取数额应与失业者原先就业时所交纳的失业保险金相联系。 失业保险金的另一个逻辑就是失业救济,即在保证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使失业者对市场经济机制提倡的“效率优先”所带来的不公平能容忍。即只要是失业者,不管其过去交纳的失业保险金有多少,他都有权利领取失业救济金。与此同时,使之明白,领取了失业救济、获得了失业保障,实际上也就分享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公平”。 当然,随着失业待遇标准的提高,可能导致失业者拒绝低工资和劳动条件艰苦的工作,延长失业时间的问题。因此,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失业保障制度在保护失业者利益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创造着失业。或者说,失业保障本身就含有抑制再就业的负面基因。这一点被西方国家普遍经历的“福利国家危机”所证明。 欧洲几个主要国家1950,1975年社会保障基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对比
根据欧共体统计资料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以庇古福利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纷纷推行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充分就业。曾经一度许多发达国家将精力用在为失业者提供尽可能优惠的失业保障待遇上。结果,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呈刚性发展,社会保障基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迅速增大。 许多人在得到高失业补贴后,不再积极寻找工作,结果失业补贴越优惠,失业率越高,平均失业时间越长,社会负担越重,引发了新型的自愿失业。因为人们在就业行为上的博弈倾向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的劳动者可能在高福利政策时选择缩短工作时间或干脆失业,而在没有失业保障或失业保障水平很低时反而拼命工作。一些经验研究为上述判断提供了证据。比如,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在1976年停止实行失业保险福利计划,失业者当年的失业时间从4.3个月下降到2.8个月,而失业保险对工资的替代率每上升10个百分点,失业时间会增加一周左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还会影响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经济增长减缓,进一步扩大失业人数。因为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税负加重,人们投资与储蓄的能力和兴趣下降,工作热情和效率会随之降低。为逃避过重的社会保险费与所得税,甚至会出现人才外流、资本外流,国内投资减少,高端人才缺失,大大加重了国内已存在的严重失业。要增发大量失业救济金,又使财政负担加重。失业与失业保障处于一种难分难解的恶性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