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市场竞争由此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市场竞争将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将由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变为国际市场的国内化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要向WTO所有成员开放。一方面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另一方面WTO142个成员要进来,即使不出国门,市场竞争也将是国际化的。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和普惠国原则,这将使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长驱直入中国市场。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过渡式的改革,是从局部的、试点的、少数行业的开放逐步发展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加入WTO后,我国必须按承诺在三至五年过渡期后,全面开放市场。随着这个过程的完成,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在国门内也将不可避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大公司中,已有近400家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我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制造业中心,并将成为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区域性运营管理中心。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特别是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市场份额的外资,纷纷扔掉中资拐棍转向独资。如宝洁公司,几年来美国股东利用手中的税收牌,迫使中方从宝洁中国公司逐步退出,到现在中方仅保留了象征性的1%股权。西门子公司则在增资扩股和中方对市场有不同看法时,采取中方退多少,它就进多少的策略,出资赎买中方的股权,目前在它的45家中国合资公司中占有40家的控股权。特别是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更多地采取了独资形式。北京市1999年引进外资所注册的企业中,有40%是独资企业,而2000年则上升到50%。加入WTO后外商独资将会成为主要的企业注册形式。这表明入世后,在中国注册的外资企业,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企业,这是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也是许多在中国的外资公司多年追求目标。这些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在中国经营,参与竞争,从根本上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档次。 二、市场竞争将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 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战争,目标很明确,竞争对手一般是一对一的单体企业,近年来,各国都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使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整合,大都是在全球比较的同一水平基础上进行。过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河泥”或“活鱼吃休克鱼”的竞争方式被“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鲸吞”式竞争方式所替代。单个企业单枪匹马打斗天下越来越困难,你的企业必须通过不同路径加入某个群体企业之中,或是强大的跨国企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由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组成的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以连销经营等新的流通组织形式组合进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靠现代物流体系整合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过去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一个跨国集团与另一个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个连锁流通组织与另一个连锁流通组织之间的竞争,一个物流配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配送体系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越低,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 1991年美国国会委托里海大学的艾科卡研究所作“21世纪制造企业战备”的课题,里海大学建立了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组,花费了7500多人时,提出了“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的概念,其核心是面对全球变化太快激烈竞争的市场,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其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必须采用虚拟企业(Airtual Entepise,VE)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变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Win-Win)关系。之后兴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使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关系,真正成为以供应链为链条的群体企业。加入WTO之后,这种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创造参与某一群体企业的契机,打造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使企业从国际比较中的垂直分工迈向水平分工,在水平分工的条件下参与企业购并、重组或整合,这是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通路之一。 三、市场竞争将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乘以流通能力的竞争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其基本的宗旨是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平均关税已降为3%左右,农产品关税已在10%以下。投资、知识产权的自由化、便利化也在全球迅速推进。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由商品、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产权资本在全球加速度流通促成的。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多维化的大流通形成和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内在动力。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不取决于能生产多少产品,而取决于能生产多少适销商品,取决于能将多少商品顺利地销售出去,取决于流通能力,流通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不是把能否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为什么发达国家敢于把大量并非没有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转移到国外去,而从别国再进口本国需要的商品,就在于具备相应的流通能力,这种流通能力保证了快速组织跨国贸易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世界贸易量迅速增长,1980年全球进出口额仅为40411亿美元,而到2000年就达到130200亿美元,增长了3.2倍,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近三分之一。现代流通的组织创新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现代物流产业崛起,以至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三利润源泉”。流通的速度与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也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取胜的关键。加入WTO,不论是降低关税,还是开放市场;不论是改变贸易规则,还是修订法律法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快与世界市场接轨,以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与效益。生产能力再强,如果没有相应的流通能力,不能快速有效地组织商品交易活动,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有效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