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农民的“ 收入上不来,负担下不去”。这表明,现阶段人们对我国农业、农村问题的关注,其焦点已 从农产品的供求转到了农民本身。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整个 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9 .0%,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3.8%,2000年仅为2.1%。在“九五”后3年,农 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4%,尚不及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的 1/2。由此,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也从1997年 的2.47∶1扩大为2000年的2.79∶1。但还必须看到,这只是全国农民收入状况的平均数据。 在我国各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极大的情况下,平均数据往往掩盖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 如2000年上海农民的人均收入为5596.09元,而贵州则只有1374.16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以 上)。因此,对于农民收入状况的严峻性,必须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一)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突出矛盾是农业减收 近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下降,还只是农民收入问题的表象。问题的严峻性主要在于农民 来自农业的收入连年减少。 有统计表明,尽管200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增加了142.27元,但同期人均来自农 业的纯收入却减少了131.61元,即比1997年减少了10.4%。在1998~2000年这3年中,农民人 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是每年递减的,1998年比1997年减少30.25元,1999年比1998年又减少5 7.42元,2000年比1999年减少43.94元。根据普查统计,我国农村住户中,有59.3%属于“纯 农户”(家庭从业人员从事的主要行业均为农业),另有18.2%是“农业兼业户”(家庭从业人 员中从事农业的人数大于从事非农业的人数)。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这两类农户,合计 占农村住户总数的77.5%。由此不难判断,在过去3年中,由于农业持续减收,绝大多数以农 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实际上是处于负增长。部分农业大省和非农产业不发 达的西部省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农民人均收入整体减少的严峻局面。 农业减收的基本原因是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自1984年开始,主要农产品短缺的状况已有很 大程度缓解,粮食、棉花等还发生过两次短时期的“卖难”。因此,农民靠增加农产品的产 量已经难以保持农业净收益的增长。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收益的增加靠的主要是农产品价 格的上涨。1996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所以能够增加9%,就与这一年国家对定购粮价格提高 了42%有关。但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多数农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局面,而价格也大多 已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水平,增产提价已无空间,这就导致了农民纯收入的持续下降。可见 ,改革以来农业增收的经验途径,在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状况下已经失效,要实现农业和农民 的增收,就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另辟蹊径。 (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就业不充分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达32797.5 万人,占总量的68.4%,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6.1%。而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的 份额仅15.9%。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业要靠农业难以保 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限耕地上农业劳动力的总量居高不下,是 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开始较大规模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但直到1992年,农林牧渔业 的劳动力才开始出现绝对量的下降。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 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能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 员,1997、1998两年合计还减少了近1000万从业人员,致使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从19 97年开始又出现反弹,并持续3年呈增长趋势。1999年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已比1996年回 升了651.4万人。2000年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虽比上年略减,但仍比1996年多537.1万人。 “八五”期间,我国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减少1001.9万人,而整个“九五”期间反而还增加 了463万人,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 “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了2920万人,年均增加约584万人。从近年的实际情 况看,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 业劳动力的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事实 上,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3年下降的情况下,全国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 持低速增长,关键就在于农民外出流动打工就业的收入在增长。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 自农业的比重为63.8%,到2000年为53.3%,3年中下降了10.5个百分点。这样的变化固然与 近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有关,但它更深刻地说明,只有努力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充分地就业 ,农民的收入才有可能保持正常的增长。 (三)近年农民的收入已经严重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近两三年来农民开支的缩减和停滞,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内市场的扩大。但必须清 醒地看到,即使按第5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2000年的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63.8%( 按户籍统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3%)。显然,如果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购买力不能提 高,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就仍然只能是潜在的而并非现实的。因此,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必 须能够有效地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大规模投资兴建大型基础设施和城镇 职工的收入增加对带动需求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农民增收的绩效却并不显著。大 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加农民就业和使用乡镇企业半成品都极为有限;增加城镇职工收入主 要是带动了住宅、汽车、教育、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扩张和增加储蓄,而在城镇居民总量 有限的条件下,对带动农产品市场扩张的作用相当有限。据统计,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 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1元,但这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了加了53.6元,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不足0.04,意味着在此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 ,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不到4分钱,这其中还包括在外用餐费用的增加。因此,如何使扩 大内需的具体措施更有效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促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将是实 现扩大国内市场的关键所在。